美国创新型人才开发的主要策略
信息来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 作者: · 日期:19-11-2013

 2013-11-13

注重创新型人才开发的经费投入和激励

    联邦政府在创新型人才的开发上投入巨大。1993年美国的研发投入为1658.49亿美元,1999年为2470亿美元,到2000年投入量在3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占44%,是第二位日本的3倍。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将2009财年研发预算增加到1471亿美元,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约1200亿美元投向科技领域,并宣布将把美国GDP的3%投入研究和创新。

  为留住精英人才,设立了各种国家奖励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许多荣誉奖励,如“总统青年科学家奖”、“总统工程创造奖”、“国家技术奖”等,获奖者可拿到高达50万美元的奖金,但规定凡获得上述奖项者,必须是美国公民或持有“绿卡”者。如获奖候选人是外籍学者,基金会会主动帮助其办理“绿卡”或“入籍”手续。

  税收激励政策对支持基础性科学研究起了很大作用。1986年美国制定的《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则该公司或机构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遗税。

多路径引进创新型人才

  善于利用战争机遇引进创新型人才。一战后,美国采取了敞开大门迎接欧洲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其中接收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航天工业专家冯•卡门、核物理学家费米等科学家。二战后期,美国精心部署并执行“阿尔索斯”计划,派出数千名随军技术人员前往德国物色人才。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和日本又趁机挖走了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9万多名科技专家。

  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创新型人才。1952年的移民法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吸引技术移民的重要法律。1990年的移民法体现了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对技术类移民的优先权作了明确分配。2006年6月联合国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05年全球移民人数达到1.9亿人,其中近1/5的移民流入了美国。

  利用非移民签证引进人才。美国目前涉及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流动的签证是工作类签证。在这些签证持有者中蕴涵着巨大的创新型人才资源。目前至少有约150万以上H-1B签证持有者在美国工作,他们是美国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吸引大量的留学生来美留学。美国设立多种奖助学金为留学生提供资助,每年美国对外国留学生投资多达25亿美元。留学生在美国高校毕业后,这些人很多成为美国科技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借助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美国是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高校发展到今天,已有30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到20世纪初,美国创建了由大学、学院、初级学院构成的三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构成的四级学位制度。研究型大学实行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培养少数精英;两年制学院大多开放入学,任何适龄人口只要愿意和交纳学费都可入校学习;介于二者之间的四年制学院则既有培养少数精英的计划,也有普及性的教育计划。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贡献巨大。1993至1996年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心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等35名获得者中,有23名来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据1993年的统计显示,研究型大学授予了全美国80%的博士学位、40%的硕士学位、30%的学士学位。成绩优秀或智商高超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考试进入研究型大学。

企业成为创新型人才开发的主体

  企业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和研究机构,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到外国挖掘人才。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2003年的一份报告说:“1999年,在美国工业界工作的1/3的科学与工程博士是外国出生的,外国出生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比率达50%,工程师的比率超过50%。”

  企业积极开展员工在职教育。早在1966年,美国颁布的《成人教育法》就将企业教育培训纳入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以摩托罗拉大学的创建为标志,一批企业大学顺势建立起来了。

  采用高薪激励人才。美国企业普遍采用高薪激励人才。美国人均收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倍。企业为人才创新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在美国,70%以上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发投入和成果,都在企业。企业为科研人员配备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后勤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