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聲:大馬經濟的优勢與劣勢
信息来自: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17-12-2020

 2020年08月29日 評論: 孫和聲

 
當前,世界共有230個國家與地區。這些國家一般上被分類為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而世界銀行則從人均收入角度,把這些國家與地區分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與低收入國四大類。大馬在2019年人均收入約1萬美元/4.17萬令吉,屬于中高收入國。若超過1萬2000美元/約5萬令吉,則升級入高收入國行列。
 
這是以美元匯率定價的分類,若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收入水平通常會大幅縮小。因為不同國家的生活水平不一。高收入國通常是高工資、高福利、高稅率與高物價;而低收入國則是低工資、低福利、低物價與低稅率。
 
因此,若以購買力計算,大馬的人均收入可達到美國的約50%(約3萬美元/12.52萬令吉)。比較而言,大體上,大馬是個低納稅,中等福利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國家。如只有約15%的工作人口有繳納個人所得稅,卻享有12年的義務教育與低廉的公共醫療服務。可以說,雖非高收入國,生活品質還算不錯。
 
另外,應提及的是,人均收入並不能反映一國的收入與財富的分配狀況。因為,人均收入只是全國男女老少的平均,故貧富差距也可能很高。大馬的貧富差距是略高于平均值。
 
大馬的國土面積與人口規模世界排名個別是第44與第45名,就經濟總量,即國內生產總值(GDP)言,在2017年是排名第38名,新加坡、泰國、印尼排名則是第37、26與160,大馬因為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自古以來便是個頗開放的經濟體,對外貿易也頗繁榮。如一貫以來出口總額均占GDP的70%以上,是個高貿易依存國。
 
量大質低特點
 
在2017年,大馬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額的0.9%,是全球第31大出口國,比起越南的0.8%與印尼的0.7%還高,惟卻低于泰國的1.2%與新加坡的1.7%。因為是頗大的出口國,且自1998年以來出口大于進口,長期出現貿易盈餘,如在2017年盈餘占GDP的3%,全球第40大;外匯存底約1000億美元/4174億令吉,全球第27。
 
可惜的是,大馬經濟有一個量大質低的特點,也就是出口額報價雖大(近1兆令吉)可在本國加入的增值卻低,如最大的出口電子電器商品中,本國的增價只有約20%,高增值組件多為進口,本國只賺組裝、包裝、測試等低端加工部份。因此,如何提高國內增值,是決定大馬工資水平的關鍵因素。
 
歷史地看,日台韓新等出口型經濟體之所以升級為高收入行列,關鍵在于高科技制造業。大馬則卡在這個高科技不行,低工資不干的困境中。新興高收入國多是靠制造業升級,而不是農業或服務業。大馬則是尚未達到一定的工業化高度時,便出現脫工業化趨勢。如在2000年,制造業在GDP的占比是約30%,可之后便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2%。台韓泰的個別占比則是31%、28%與27%。
 
這個產業結構也決定了大馬的就業形態。在2019年,大馬的就業人口中有61%是在服務業,制造業只占約16%,農業占約12%、建築業占9%、礦業占不到1%。
 
缺乏高增值服務業
 
從整體趨勢來看,服務業占比會遞增,可問題是大馬缺乏高增值的新舊服務業,也就是服務業雖一般上是較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也需要面對面的服務,如飲食業、零售業、美容理發等。
 
可這類人力密集行業,工資一般有限。若出台法定最低工資制,也易引發通貨膨脹的螺旋型上升趨勢,結果是打回原形。主因在于,許多服務業不易提高生產力(如自動化)。因此,工資一漲,便會即時轉嫁給消費者。
 
進而言之,服務業通常也是較在地,而不象貨物那麼容易出口(除了旅遊、金融業等外)。因此,服務業占比高的國家,如發達國通常也是消費型社會即高度依賴國內消費來推動經濟增長。推動增長的動力基本上有3,即公私領域投資、消費與淨出口。
 
大馬在1990-2000年的高速增長期間,是依賴高投資與雙位數的出口增長來推動增長,可進入21世紀后便轉向依靠國內消費,而不是投資與出口。就發展中國家言,長期依靠國內消費推動增長,很快便會達到極限,而失去增長的動力。因為,這會加劇公私領域的債務積累。
 
比方說,在21世紀前,大馬的家庭債務占GDP的占比不到40%,可在2019年已升到84%,比日台韓新等高收入經濟體還高!
 
這是很不健康的現象。實則大馬的總體債務占GDP百分比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所幸大馬是個貿易盈餘國,公債雖高于發展中國家的約40%水平(大馬2019年直接公債占GDP的52%),可沒出現雙赤字(公債加貿易赤字)。若外貿也出現赤字,形勢將大為不妙,如土耳其與阿根廷。
 
未富裕先安逸
 
相當程度上,大馬也可說是個受到「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的國家,即雖然得天獨厚,資源豐富,可卻因此變得未富裕先安逸,加上種族因素制約,反而在1980年代后,被台韓等超越,這確是一種遺憾。
 
長期來說,一國的可持續增長,還得靠提高人民的素質,特別是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因為,這才是可靠的生產性財富,可大馬的教育與培訓制度沒與發展需要配套掛鉤,以致常出現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錯配現象,致使本來就不足的人才,又因本地缺少出路而外流。
 
更重要的是,外流的人才又沒回流帶動國家發展,殊為可惜。在台韓,許多回流人才,如台積電便對台灣經濟起了很大帶動作用。如何使人才回流,讓他們有發揮的機會也是大馬成為突圍國家的關鍵。小國必須借助國際力量才可能脫貧致富如瑞士、荷蘭、新加坡等,均是借用國際力量來壯大自己。
 
孫和聲
時事評論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