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声:且说多语教育
信息来自: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 作者: · 日期:08-06-2021

 2021年06月06日

评论: 孙和声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大马的华族与印族的母语学校学生都得学习三种语文。整体上言,这是件好事,只是也得看到不是所有学生均能掌握好三语,为了取得最佳效用,三语学习不得不有主次之分,以免三头不到岸。在华社,华小是除英语与国语外,其他科目均用华语。这是一个合情合理和有效的处理方式。

因为,母语毕竟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学生习惯用来思考的语文工具。若能搞好母语,便有了有效的学习工具,更何况母语也是民族的灵魂,具有感情因素而不是如英语一样只是一门实用工具。若能在6年华小掌握好母语,学习起其他东西便可事半功倍,驾轻就熟。

许多华校生即便只读过6年华小便看得懂报纸。主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常用语毕竟有限。用来用去多是与食衣住行人际关系等相关的日常用语。

就华族而言,不少人还懂得说多种方言,之所以在于不论闽南语、广府语或客家语等均是同属汉语家族的语言,语法相通;许多用词也相通,主要差别是发音,故容易一通百通。

尽管如此,还是有较熟悉与较生疏的区别;因为语文是种熟能生巧,用进废退的工具;只要常用,便能因熟生巧,若少用便会生锈生疏,即便是同源的汉语方言是如此,学习其他语文更是如此。

据此而论,对语文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而不宜一视同仁,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三种语文。一般来说,人具有多种智能,不同人在不同的领域有优劣之分。有些人善于语文,拙于运动或手艺,有些人则数学好,但语文较不上手。因此,在小学与初中阶段,至少掌握好一种语文是必要的。这个必要语文通常就是学童的母语与家庭用语。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

就母语以外的语文而言,视国情与需要而定,可以两种或三种皆可,驾轻就熟当然最理想;只是,这只是少数精英或天才学童才做得到,一般学童恐难同时精通两种或三种语文。在这情况下,就得做出平衡与主次,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或三取一或二的取舍,也就是说视个人兴趣,条件与需要而定,在精通母语的基础上,花适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多种语文,而不宜主次不分以免两头或三头不到岸。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必须至少精通或熟悉一种,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另一种语文。

就华族而言,幸运的是华语华文的讯息量与知识量够大够多;只要能掌握好华语,便可经由华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与取得讯息。当然如果能兼通英文就更理想。

在多元语文环境的大马,就一般日常生活需要而言,精通英语与马来语是可欲的,但未必人人能做得到;因此,退而求其次,精通英语与马来语就成了现实中可能的选择。

一般来说,除非是专业需要,一般人即便只是精英语或马来语就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甚至是工作上的需要;毕竟,日常生活用语有限,也不会涉及太过专业的东西,从务实的角度看,虽然有约九成的华族至少读过6年华小,可进人初中后,就可能在更多元语文的环境。

如在2020年,华小生有约50万(其中约20%是非华裔生),可主要用华语为教学用语的独中只有约8万多人;至于华文国民型中学(华中)也只有约11万人,伸言之,有很大比例是进入国中、国际学校或其他去处。

国中总的来说,是用国语为教学用语。若学校有足够的华族生(至少15人)也可申请开华文科;但只是单科,而不是教学用语。尽管如此,由于受过6年华小教育,他们大体上还是习惯用华语思考。

在国中,出身华校者就得下功夫学好国语;若真应付不来可在进入高中后选择进入技术或职业学校,以学得一技之长。有一技之长在身,再加上有学习精神与善于学习,依然可经由华语或其他语文学到许多东西。

认同本是多元多样

伸言之,人的潜能是多样的未必一定要读大学;若不是读书的料子就宜考虑其他出路。其实,很多职业不需要大学文凭,有技职文凭也可能更吃香和更可能自己创业或成为自雇人士。在大马,就有约18%就业人口是自雇而非受雇。

至于华中,也有多样的选择,有些华中是华语只是单科,但其他科目如数理可能是用英文教学,而历史、地理、道德科则用国语。这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

回想1970年代时,改制中学(华中)便是华语为单科,而其他科目除了国语外均是用英语授课,实际成果虽然是因人而异,可大体上许多学生还是应付得来。当然不排除华中生还得多上一年的预备班以便过渡到英文教学。这是大马特殊国情下的制度安排。据知,在今天成绩好的华中生可直上初一,而不必进入预备班。这也是种较灵活的选择方案。

至于独中生,也有所谓的双轨制,即独中统考与政府考试皆考的多元安排,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不失为多一种选择。反正这只是额外提供的选择,并非强制。因此,也难以厚非。

大马的特殊国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与马来执政精英有一种思路,认为语文与国家认同应该一致而不是可以一分为二。这种思路导致了许多无谓的争端与内耗,甚至民族失和。这就是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的一个实例。

其实人的认同本是多元多样,即便是同一个民族组成的国族国家,其人民的认同也足多,可惜大马迄今尚未摆脱这种单元思路。实际上,马来族本身也是多语教育,而不是都进入同一个国民学校,即便在国民学校,马来族也得学好英语。进入宗教学校的还得学习阿拉伯语文,也是三语均得学习,可就没人质疑学习英语或阿拉伯语会损及国家认同。

显见,这些单一源流论者是双重标准者,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一些受英文教育的世俗知识份子虽口口声声大谈民主人权,可竟然也是单一源流教育论者。这确是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有者甚至主张恢复英校,认为英校是种族和谐的大熔炉。可实际上英校里也非铁板一块。总的来说,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些人搞不清团结的重点在内容而不是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