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QE3背后有一套组合拳
信息来自:和讯网 · 作者:张茉楠 · 日期:09-12-2013

 2013-09-26

    QE3到底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冲击?美国为何一意孤行地强推“不封顶”的QE3?QE3短期和长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美国当然知道QE3对实体经济帮助有限,但QE3的政治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战略意义要大于现实意义,QE3的真正目的可能在于在打击竞争对手的同时,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新一轮产业革命赢得时间。

  2008年以来,美联储实施两轮量化宽松,联邦基准利率长期维持0-0.25%水平。2007年1月—2012年初,美联储资产负债从9000多亿美元扩张到2.9万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332%。而根据美联储承诺,每个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都会增加850亿美元,其中400亿美元是MBS,450亿美元是10-30年期国债。按照这样的速度,美联储在2013年几乎将美国预算赤字的一半都货币化,资产负债表规模将由现在的2.8万亿飙升至4万亿美元。

  与以往两轮QE相比,本轮QE的政策目标直指就业,美联储将非常规购债计划直接与就业市场挂钩,按照美联储的表述,如果失业率不能降至6-7%的目标位,美联储不会就此收手。

  但这一次,QE3看起来更像是伯南克的谎言。与以往两轮QE相比,本轮QE直指就业,美联储将非常规购债计划直接与就业市场挂钩,有分析甚至认为此举是“美联储政策反应机制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是的,本轮QE释放出的的确是美联储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强烈的政策信号。

  伯南克是专门研究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教训和应对的。

    2008年到2009年实施QE1后,GDP增长率(环比,年率)曾从2008年四季度的-6.7%转为2009年四季度的3.8%。但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实施的QE2效果则差些。2011年三季度增速反而低于实施前的2010年三季度。QE2实施三个季度期间,失业率降低了0.6个百分点。倒是结束后的三个季度期间降低了1.0个百分点。

  而今,在经济步入复苏三年多后,美国失业率仍然连续第43个月处于8%以上。美联储政策目标是将失业率降至6%-7%左右,并承诺在取得成功前不会改变政策,但也许连伯南克自己都非常清楚,美国就业复苏不力更主要是结构性失业问题。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结构的错配,促进就业复苏应该是经济结构自我调整和优化的过程,QE3对解决结构性难题,其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足。

  那么,美国QE3背后到底在对赌什么?美国当然知道QE3对实体经济帮助有限,但QE3的推出可能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战略意义大于现实意义。我们认为,美国正在打一套组合拳:表面上是QE3,但背后还有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及“亚洲再平衡战略”。这几件事情看起来不搭干系,事实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早已被政治和国家利益所绑架,美联储QQE3正是通过购买资产抵押债券MBS引导房地产按揭利率走低,帮助修复资产负债表,然后通过财富效应和金融加速器作用,促进投资和消费支出,这样就给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亚洲再平衡”提供了有利时间。

  QE3意味着弱势美元的延续,而除了弱势美元,还有新一轮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压力,这又是美国的一箭多雕之举。事实上,金融危机已经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变,与此同时,全球能源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依托“能源独立”战略和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美国未来很可能成为与中东比肩的全球能源高地。金融危机以来,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指引下,美国加紧在全球新产业中的布局,试图构筑先发制人的优势。

  当前,美国制造业正出现长期结构性改进的迹象,开始进入上升期,而因“页岩气革命”带来的能源价格下降将大幅降低制造业成本,从而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毋庸置疑,QE3 将使“中国制造”的日子更加难熬。由于中国是一个资源品进口大国,也是国际大宗商品的主要买家,对能源、原材料及部分农产品进口严重依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不仅使购买大宗商品所需外汇支出大幅增加,也会使中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

  而另一方面,随着上游价格上涨的传导,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会使企业经营受到双重挤压,这将使得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中国制造”遭受重大打击,经济将在去库存的循环中完成去产能化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企业营业收入下降主导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而后是利润率下滑主导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逼迫一部分产能退出市场,这将导致企业减杠杆和银行不良贷款剧增。而如果政策继续加码,则可能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加剧失衡的局面。

  此外,中国制造成本的上涨也必然压缩FDI的利润空间,这正迎合了美国希望促进制造业回流的战略意图。随着“美国制造”回流的持续,未来美国很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导致吸引全球资本规模出现趋势性放缓。未来,随着全球资本流动大格局的演变和产业布局的展开,全球资本流入中国放缓的压力会进一步凸显。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