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何时转向?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道阻且长
信息来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作者:见习记者 项梦曦 · 日期:05-04-2021

2017-10-13 09:35

加息缩表,美联储在货币政策 “正常化”的轨道上又迈进了一步。今年以来,如何稳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逐渐成为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的共同话题。但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低通货膨胀预期以及长期经济增长低迷的大背景下,让全球走上货币政策“正常化”道路显得异常艰难。

本周三,美联储发布了9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文件。纪要显示,在良好的经济前景下,美联储决策者倾向于年末再次加息,并于10月开始规模约4.5万亿美元的 “缩表”计划。这无疑标志着美联储在货币政策 “正常化”的轨道上又迈进了一步。今年以来,如何稳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逐渐成为了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的共同话题,与此前各国央行显著分化的货币政策不同,近一两年间全球各国央行步调趋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拐点已初露端倪。各国央行虽就退出量化宽松达成默契,但本次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仍显得异常艰难。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衰退”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低通货膨胀预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低迷使得各国在退出宽松政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美联储一马当先退出宽松 各国央行谨慎前行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大幅降息,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提振市场。截至2008年底,美联储10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利率水平由5.25%降至零至0.25%区间,欧洲央行全面下调三大利率。此外,各国央行还在全球市场上疯狂买入金融资产。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间,每年各国央行增持的国债、住宅抵押债券和公司证券总额相当于全球经济产出的1%到3%。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逆转。

自2015年底,美联储率先开启加息,至今4次加息已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1.0%至1.25%的区间。加拿大央行分别在7月和9月连续两次加息,提高利率至1.0%。尽管英国央行仍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25%的历史低位,但在年初也宣布将基本结束购债,并考虑在未来几年逐步撤出超宽松政策。欧央行方面也预计将于10月底宣布放缓购债速度。日本央行尽管仍在扩大货币供应量,但告知公众正在思考如何退出货币刺激。新兴市场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市场利率一路走高;印度央行表示维持货币政策中性立场;澳大利亚央行和韩国央行也在为明年上调利率做准备。由此可见,虽然步伐大小不一,但各国央行步调一致,纷纷调头收紧货币政策。据国际金融协会估计,至今年底,全球各国央行净购债额与全球GDP之比将下降至2.4%,明年底将进一步降至0.8%,且到2019年年中,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资产将开始收缩。

经济复苏缓慢 通胀“乏力”仍是大问题

全球各国央行能保持步调一致,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的同步复苏。根据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7年,在包括俄罗斯和巴西在内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实现复苏的支持下,全球经济将实现缓步复苏。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称,其跟踪的45个国家在今年都将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同步增长的现象在过去50年来并不常见。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为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与经济稳步复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国屡提不振的低迷通货膨胀预期。

今年以来,美国通胀的持续疲软,CPI和PCE价格指数同比均自2月以来持续下跌,最新公布的9月 CPI数据仍然不及预期。虽然CPI下滑或是受油价下滑拖累,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也下滑至2016年以来的低位。不仅美国,欧元区的通胀数据也让人发愁。据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CPI同比终值0.1%,较初值0.2%下调,为4个月来最低水平。而9月CPI或将落在-0.2%至0.3%的区间。不仅如此,欧洲央行还在上月末下调了今明两年欧元区的通胀预期。此外,日本也未能逃脱“低通胀”的魔咒,日本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剔除生鲜食品的日本8月总体CPI同比下滑0.1%,为2013年4月以来首次跌入负值区间;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则上涨0.8%。此外,日本8月能源价格同比下滑11%,汽油价格大跌近18%。根据OECD的数据显示,二十国集团6月和7月的平均通胀率降至2%,创下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8月小幅回升至2.3%。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一直低于其目标水平。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全球复苏在持续,但复苏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造成的需求不足或拖累通胀数据的缓解。

“我们正处于复苏进程,不过复苏速度在下降。作为不久前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动能则增强。这可能促使我们调降全球经济增长预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称。持续的低迷通货膨胀预期和经济低增长使得各国在退出宽松政策的道路上瞻前顾后、步履蹒跚。面对低通胀风险,各大央行内部仍存在较大分歧,最新美联储纪要显示,多数官员对通胀的低迷表示了担忧,担心通胀走低并非暂时性现象。部分官员质疑现在是否是削减刺激措施的正确时机,认为加息应推迟到通胀提高后。欧洲央行方面也因低迷的通胀和持续走强的欧元,对削减QE的路径存在分歧,部分官员甚至提出,在必要时延长或扩大购债项目。IMF也在近日举行的半年度会议上警告称,鉴于全球通胀上升依然乏力,各国央行的行动可能太早。

事实上,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副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诟病。一方面各国央行向市场投入巨额QE资金,却没有提振全球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持续膨胀的QE资金不断推高股市债市估值,引发金融资产泡沫风险。特别是负利率政策不同程度地压缩银行业的利润空间,令各个市场参与者担忧金融业危机风雨欲来。虽然当前的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仍处于相对宽松期,但逐步退出QE促进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已成为多国央行的选择,政策改革前路漫漫,如何协调去宽松和防通缩之间的关系将是摆在各经济体央行面前的一大课题。

责任编辑:虫儿飞hsj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