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德国: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强国
信息来自:中国经济网 · 作者: · 日期:21-02-2012

2012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德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10多年以前,德国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且通常被认为拖了欧洲经济的后腿。应该说,德国当时呆板、陈旧的经济结构对此难辞其咎。

    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德国的这种认识彻底发生了改变。跨国公司数量直线上升,德国成为最适合经商的国家,充分显示了其国际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当前欧债危机影响深化的情形下,德国经济仍表现抢眼,这让很多国家不解和羡慕。单以出口额为例,德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

    德国的竞争优势源于其成功的改革措施和在工业制造业方面相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德国的制造业是其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的关键因素。根据OECD 2008年的统计数据,德国工业贡献了德国经济总增加值的23.1%,而类似数据在法国为11.9%,英国为12.3%,美国为13.3%。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资料,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虽然2009年德国工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不足20%,但仍比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表现要好。得益于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工业部门,德国能自如地应对发展中的一些挑战,诸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能源解决方案,以及人口老龄化等。

    德国的成就,让一些欧洲国家也已开始重新思考本国制造业部门的价值。现在,英国把德国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准;法国也在研究德国经济何以迅速发展,并正在仿效德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尽管欧盟成员国曾表示不再关注工业生产,但现在,他们逐渐认识到了工业在欧洲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就不难理解

    工业政策在“欧洲2020战略中”的优先地位。

    图表:制造业在经济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       单位:%

   
数据来源:OECD,世界银行

    (美国的可获得数据从1998年开始,俄罗斯从2002年开始)

    二、决定德国工业竞争优势的因素

    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公司通过重新定位他们的生产重心,甚至是找寻新的厂址来应对外部的不利条件。在此背景下,德国依靠其明显的区位优势,使工业生产比其他各国更具吸引力,成功地巩固了工业的基础。这些优势主要包括:

    u本国市场大多位于欧洲的中心部位,并且拥有现代化的能源、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经济竞争力报告》中,被评为世界第一);

    u拥有技术娴熟、有进取心的劳动力,以及多样化的研究环境;

    u企业数量多,规模、部门结构多样,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协作网络和工业集群;

    u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例很高,传统意义上,德国的工业技术往往是已经成熟的技术,如汽车及机械工程、化工和电气工程,但它同时在尖端技术、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u德国制造业部门具有很高的生产效率,2000~2008年间,单位劳动成本降低了至少6%,根据科隆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关于德国和国外生产力和劳动力成本的调查显示,德国在27个工业化国家中排名第五。

    美国的商业晴雨表显示,在美国2010年的投资目的地中,德国成为欧洲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但事实上,上述列举的优势因素并不全面,除了高水平的工艺和产品质量,美国公司尤其看重的是德国员工的专业素质。

    但是,德国在以下领域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u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德国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工资总额和非工资劳动力成本)、电力和能源成本较高;

    u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在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科隆研究所200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单工程师的短缺造成的损失就达3.4亿欧元;

    u与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德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多年停滞不前。

    要想保持德国工业有利的竞争地位并进一步发展,德国必须积极应对现有的挑战。特别是,要采取适当的、及时的举措,以确保优势行业具有长期的国际竞争力。毕竟,未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德国工业生产的未来

    1、全球的转变:制造业生产转向亚洲

    德国在世纪之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但却在2009年将其非正式的“世界出口冠军”头衔让给了中国。同时,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崛起。以前只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当观众的国家,现在已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亚洲四小虎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受到关注,为其他国家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型为繁荣的工业化国家转变提供了借鉴。这种趋势在中国最明显,尽管其政治体制与其他国家有差别。

    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增强,目前被视为新兴经济体。它们的作用将不再局限于提供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和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含量低的商品,事实上,重点工业的产业布局有可能继续向亚洲转移。

    哪个国家、哪个产业会在未来具有比较优势,尚难预测。但很显然,所有国家都能从全球经济整合、贸易伙伴增加中受益。目前看来,新兴经济体很可能会延续工业化国家在过去150年的发展轨迹,但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他们会以更快的步伐走完这一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活动中心的转移和全球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出现,表现出的是一个正和博弈过程,大家都有机会获益。例如,城市化将带来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集聚会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较高的收入,除了可以维持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会增加对环保产品与技术和高端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需求。随着亚洲地区竞争的加剧,德国工业将越来越多地受益于远东地区的繁荣。

    2、环境意识和气候变化影响工业生产

    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工业生产现在和将来面临的重要挑战。德国和欧洲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先锋作用,这将成为一个更大的差异化因素,反映在商业和工业领域的价值增值过程中。

    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可以产生商业机会,并正在开发相应的制造工艺和产品。德国工业发挥的关键作用,使德国在生产和出口环保型商品上占据有利地位:泵、废气过滤器、装配机器人、风力发电厂和炼油厂都依赖于组件和电器行业生产的配件,过程控制系统和齿轮和控制技术或机械工程公司生产的变速箱和涡轮。电动汽车、绿色IT和建筑保温材料等环保产品的全球市场在不断增长。除了以生产和使用环保制成品及配套末端处理技术的环保措施为特征外,环保将越来越被工业总产值进程的各个阶段所重视。环保产品和生产方法将在工程机械,金属加工和汽车行业变得更加重要。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原材料、能源成本上升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配置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物流核算和生命周期评估。

    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和其他气候监管政策已经执行,在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所产生的成本,已经是公司运营要考虑的重要要素之一。即使哥本哈根协议缺乏约束性条款,许多国家提出的减排措施与减排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但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步伐不会停止。

    单靠欧洲减少自身的排放量,无法保证全球气温的上升在2°C以内。因此,建立一个全球二氧化碳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过渡到低碳的生产方法,成本与商机并存。成本主要是工厂和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是关闭所造成的损失。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同时,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气候变化更加迅速,并增加自然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机率,如暴风雨和冰雹。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减少气候变化对全球工业生产的影响上。

    3、矿物能源和原材料的有限供给

    原材料和资源能源的有效供给,仍将是保证德国工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气候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对能源、矿产资源持续上升的需求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矿物能源仍将在德国的能源结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保证可靠的原料供应对德国工业的高科技和尖端技术产品尤为重要。诸如化工行业、汽车行业、电气行业和金属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原材料,如铜、锌、镍和其他金属矿物。又如,锂、铌、钽、锗等金属都是生产电池的关键要素,而电池又是电动汽车、光伏模块和移动电话的必备品。总部设在德国的制造公司,大部分能源资源和金属及许多其他重要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随着主要新兴经济体逐渐赶上工业化国家的步伐,原料采购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也将维护自己在重要原料储备方面的利益。虽然许多原料的地质储量短期内不会枯竭,但鉴于对矿藏的勘探及当前的运输处理能力,仍然会出现经常性短缺。

    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以防止市场扭曲。另外,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效率也是保证德国工业竞争力的关键。

    附:2011年12月德国制造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11年12月德国制造业生产略有下滑,与11月相比下降了2.9%,而在一个月前,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保持不变态势。12月造成制造业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工业生产(下降2.7%),建造业(下降6.4%),以及能源领域(下降2.2%)。在工业中,资本货物的生产下降了3.6%,消费品生产下降了0.9%。

    与2011年9月和10月相比,2011年11月和12月德国制造业生产大约下降了1%,其中工业生产减少了1.3%,资本货物业减少了1.4%,消费品生产减少了1.1%。以两个月为单位进行比较,建造业出现了0.7%的增长。

    2011年11月和12月,制造业生产超出了去年水平2.8%,其中工业生产增长了3%,建造业生产超出去年水平21.2个百分点。

    由于2011年12月制造业的疲软表现,2011年第四季度比2011年第三季度下降1.9%,其中工业生产表现较为明显,出现2.2%的下降,建造业继续保持其以往生产水平,表现为0.2%的增长。尽管工业生产的前景尚不能确定,但订单的稳定以及不断改善的气候指标都将成为克服制造业疲软阶段的有利信号。

     译自:2012年1月【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网站

    编译: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李桂玲王敏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