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全球供应链调整 推倒中国世界工厂很难
信息来自:http://www.mofcom.gov.cn/ · 作者: · 日期:07-10-2020

2020-04-30 16:03

综合新闻近期报道:《经济学人》智库预计,中国2020年的通胀压力或超过5%。高通胀压力,加上美联储加量宽松政策,人民币会面临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双重压力,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能迫使某些产业链离开中国。

各国产业链迁移举措

一些欧洲医药企业,如法国赛诺菲,在2月份提出要加速医药产业回欧洲。印度2月份也暂停了很多重要抗生素的出口。

4月6日,日本提出将投入支付2435亿日元(22亿美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

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提出政策建议,美国企业从中国回迁美国的,全额报销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但4月1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3月的调查结果,只有16%的受访企业有意将部分或全部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

部分关键制造业加速移回本土

短期来看,疫情压力加以部分政府政策支持,确实会促使企业调整供应链,比如增加库存、寻找替代供应商、利用数据和技术更好地跟踪供应商和客户,增强供应链的弹性。另外,投资方也会给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企业确保供应链的弹性。《经济学人》智库指出,一些关键性的制造业将移回本土。

首当其冲的是医药产业链。中国和印度是全球药品供应链的两个关键国家。全球制造抗生素所需的活性药物成分约80%-90%仰赖中国生产,在口罩和呼吸机等重要药品和医疗设备也过度依赖中国,印度则在全球仿制药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制药公司会迅速反应,因为生产中断需承受巨大风险,而且转移生产并非那么困难。

其次是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中国在此行业中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不大,但个别国家非常依赖中国零件的生产,如日本和韩国,作为关键制造中心的湖北省封城后,现代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等因无法获得零件被迫暂时停产。

第三是手机制造。中国占全球手机制造的59%左右。部分产业链逐渐在往东南亚转移,未来可能会加速。

供应链去中国化很难

长期来看,未来比较利益、成本与效率等经济面因素,仍将逐渐超越政治、国安等考虑,恢复成为主导产业供应链结构的主要力量。

1.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是自然选择,是过去20年西方企业基于比较利益、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以及强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等考虑,进而走向分工专业化的自然结果。如今,中国大陆的GDP占全球比重近20%,这跟外企在中国大陆投资不无关系。

2.各国迁移政策力度不大且将造成财政负担。美企搬出中国目前仅是政策建议,日本政策力度很弱,主要出于产业布局多元化的考虑,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此外,以政策手段强行调整供应链,势必导致经济效率的折损。政府必须提供长期的补贴或保护措施,使这些面临成本劣势的厂商能在竞争中存活,进而造成政府财政负担。

3.供应链迁移成本巨大。供应链外迁始于疫情之前。中美贸易战已经导致工厂转移到低关税地区与国家。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产业供应链的安全问题。供应链的全球分布要兼顾效率、安全和经济。即使政府出台直接政策,产业供应链也未必轻易改变,因为将有效率的供应链迁移改变,成本极大而且需要较长时间。

企业迁出中国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未来的利润”。在中国做得很好的世界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市场在中国,90%员工是中国人,中国的产业、交通配套和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很难在其他国家找到替代。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变化,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汽车市场等,中国人均购买力和市场的上升空间显而易见。产业链总体而言不会出现结构性改变。即使企业转移到越南、菲律宾等地,也将继续保留中国市场,即“中国+1”战略。

4.有利于中国更合理完整的良性产业布局。东盟是相对分散的区域,整合程度较低,东盟和整个东北亚国家的产业链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整体,无法改变。中国应利用这个机会,优化现有产业,考虑建构更合理、更扎实的东亚产业链,加入到更合理、完整的全球良性产业布局当中。

全球化还将进一步扩大

全球化有利于分散生产风险,如日本电产在全球40个以上的国家设有工厂,将供应链全部缩回到本国只会增加风险。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曾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但本次危机中,全球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缺乏领头国家,本国优先主义将会因这次疫情而动摇,全球合作将更加重要。全球化未来不仅没有尽头,反而会进一步扩大。(王)

来源:驻约旦哈希姆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