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中国将成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和石油进口国
信息来自:2013年11月27日 13:15:52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日期:27-11-2013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能源战略渐渐回归美洲,欧洲依赖俄罗斯的同时,可能更多地从中亚和北非进口石油,而中东石油将主要向亚太市场供应。

最近,国际能源署预测,得益于页岩油的蓬勃发展,到2015年美国将超过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而且20年后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这一预测语出惊人,各方广泛关注。虽然这只是一个预测,但是近年美国油气生产潜力不断释放,将使全球油气格局发生一系列变化,世界能源“生产中心西移、消费中心东倾”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由于美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只有石油需要大量进口,所以石油独立是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重心。“水力压裂法”等几种新技术的采用以及石油价格的高企,使美国北达科他州和德州页岩中的大量石油资源得以开采。2012年美国石油产量显著增加,同比增幅达每日92万桶,预计2013年每日还将增加57万桶。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在2020年之前美国石油产量还可能进一步持续增加。长期看,这将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冲击。

最重大的冲击或将是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在供给方面,能源供应的格局正在向西部移动,以美洲为代表的西半球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毋庸置疑,由于优越的资源条件和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中东依然会是重要的石油供应区域。特别是伊拉克,由于美伊战争后产能的恢复性增长和石油资源的进一步释放,其将会成为石油供应增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由中东主导全球能源市场的版图或将悄然改变。北美丰富的非常规石油,包括美国的页岩油、加拿大的油砂等,可以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石油开采来源,并成为近年来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的主力。中南美的能源影响力也正在上升,特别是委内瑞拉和巴西。从资源保有量上来说,委内瑞拉有极为丰富的超重油资源,而巴西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深海石油开发国之一。

从储采比分析,中南美明显高于除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因此在更长期的石油供应版图上,中南美占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陆上油区瓶颈的逐步显现,海上(特别是深海)油区还存在发展空间,西非的深海油气也成为未来世界石油供应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这意味着,在未来能源供应格局中,环大西洋区域正在崛起成为除中东之外的另一个石油生产中心地带,而美国页岩油气的迅速发展无疑可能加速这一时代的到来。

全球能源供应格局的西移可能使美国石油战略收缩,其或与加拿大紧密合作,布局南美的委内瑞拉和巴西等产油国,并将触角延伸至大西洋东岸,从而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逐步回归美洲地区,这也很可能是美国“能源独立”的战略依托。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能源战略渐渐回归美洲,欧洲依赖俄罗斯的同时,可能更多地从中亚和北非进口石油,而中东石油将主要向亚太市场供应。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源发展和安全或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2012年中国进口原油2.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8%;到203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会超过80%。中国传统的能源安全战略观,基本上是基于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快速上涨的。

美国“能源独立”的趋势,以及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基本面的质变,使中国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战略问题。

目前,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国际油价绑架(稳定国际油价),未来一旦“能源独立”,国际油价对美国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将减弱。同时,随着美国石油战略布局收缩至环大西洋区域,其外交政策是不是会更加灵活?其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将如何通过对能源贸易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显然,中国的应对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石油进口多元化来分散风险,通过调整国内外能源供需策略尽量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依赖。在供应侧,一是尽可能将进行能源进口多元化,应进一步拓展同俄罗斯和中亚的油气合作,同时试图通过中亚从陆上打通与中东对接的通道,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二是在国内寻找石油替代。在需求侧,需要尽可能抑制国内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这涉及到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

(作者系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能源署(IEA)27日首次在中国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达到与欧洲相同水平。中国将是可生能源发电绝对量增幅最大的国家,超过欧盟、美国和日本增长的总和。

当前,世界能源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主要进口国正变为出口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兴起、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都在改变我们对世界能源结局的认知。在此背景下,《世界能源展望2013》探讨了2035年前不同的能源发展方式及其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影响。

报告指出,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这些新兴经济体将推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处于需主导地位,他们分别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东南亚地区将成为另一需求增长中心,而美国将在2035年前实现能源独立。届时,化石能源在能源需求中仍占主导地位,继续影响能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能源价格的巨大差异己引发专家对能源将促进还是束缚经济增长的争论。报告认为,到了2035年,天然气地区价差异尽管会逐步缩小,但依然突出,另外电价的差异依然持续存在。能源价格的地区差异和变化将直接影响工业竞争力,并间接影响投资决策和国际战略。新兴经济体对高耗能产品需求的强劲增长,将推动生产和出口的扩大。

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发展。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据全球发电能力增长的近一半。其中,以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为主的间歇式供电占比45%。中国将是可生能源发电绝对量增幅最大的国家,超过欧盟、美国和日本增长的总和。

报告最后指出,巴西将成为石油出口大国和全球领先的能源生产国。巴西也是本年度展望报告特别关注的国家。巴西丰富且多样化的能源资源支撑了该国80%的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且是世界上碳强度最低的部门之一,值得关注。

会上,中外能源原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正在深刻变革中的世界能源供需局,以及由此带来全球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国际能源署署长范德胡芬对《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作了说明。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顾俊、国家发改委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社科院世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等中国专家分别作了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