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系列4(完结篇):经济绑架绿能?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25-04-2012

2012-04-23 
太阳能及各种绿能产业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全球暖化及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专家预测,未来十年甚至整个21世纪,绿能势必成为全球产业的发展重点。然而,也有人开始反思,靠“经济”旗帜推动新能源发展,最终会否招致“经济绑架绿能”的反效果?
 
根据我国能源、绿色工艺及水务部资料,民众对于再生能源“电力收购制”(Feed-in-Tariff,FiT)反应热烈,88%的申请者,都是提出装置太阳能板。
 
按照当局的计算,在住家和工厂安装太阳能光板的用户,可以每兆瓦75仙至1令吉50仙的价格,将电力回售给国能。至于其他的再生能源,生质能(biomass)及固体生质能的电力回购价分别是每兆瓦31仙及45仙。
 
以我国目前的电价收费,家居用户是以KW/H(千瓦/小时,中国及台湾称“度”)为单位,一个单位是40仙,若将太阳能生产的电流卖给国能,每个单位回售价是1令吉20仙。
 
初略推算,若以每天平均有3小时的日照时间,就可收集18个单位的电力,一个月30天就可收集540个单位,每单位1令吉20仙,一个月就可售电648令吉,一年就有7776令吉。
 
若有关用户投资5万令吉安装太阳能光板,大约7至8年就可回本,每年回酬高达5%,比定期存款利息还要高。在这样的“美丽愿景”之下,当局也预测在国家经济转型计划下,太阳能产电量到2020年预计可达1万2500千瓦。
 
一直以来,国民因补贴政策而享有低电价,太阳能要达到市电同价尚须几年,因此国民反应冷淡,除了少数国民家中有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大部分民众并不会为了环保而改用太阳能,而电费单上的数字却不见得减少。这也是政府落实高价馈电政策以推动新能源的原因。
 
然而,这样的馈电政策就像补贴政策一样,不是长久之计,若国民皆抱着赚钱的心态响应太阳能,除非太阳能在节能及费用方面能比原有的电价来得低,出现明显的差距,否则一旦取消补贴或馈电政策,依然达不到实际效果。
 
另一个对太阳能仍抱迟疑态度的是国家能源公司,迟疑的原因在于“储能系统”技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另外就是目前的发电成本依然偏高。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杨宏泽博士却认为,若现有太阳能技术的能量转化效率(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在整个发电系统中,占20%或30%以上,达到一定程度的电网占比(penetration duration),储能问题并不棘手,比如丹麦的风力发电占比,就已达到25%甚至30%以上,储能系统甚至不是一个问题。
 
智能电网 解决储电问题
据了解,西班牙的风力发电早在2009年杪就创下最高纪录,风电占总电量的全天平均值高达43%,瞬时最高达54.7%!“这样的占比,未来会随着电力需求、使用量和技术的提升而跟着增加。”
 
他指出,虽然太阳能只能在白天储电,但现在的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技术,已发展到类似互联网系统的阶段,绿能发展蓬勃的国家,往往都有一个能够灵活替换和调度电力来源的“智能电网”(smart grid)。
 
电力公司自行评估
“智能电网的作用在于,当太阳能因天气变化而不能操作时,替代能源,比如水力或风力发电系统就会即刻启动,即时发电,顶替太阳能发电。当太阳能恢复操作后,智能电网又自动调度回太阳能发电。”
 
“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储电问题了。以大马目前的水平而言,电网强度相信足够于定连10%的太阳能发电。”不过,他强调,实际的操作情况和进展,需要本地电力公司自行评估,比如设置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之后,对电网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及是否影响到原有的电网频率等电力系统运作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技术问题。
 
绿潮排山倒海 混淆消费市场
经济因素推动太阳能及其他绿能产业的发展,是否会陷入经济绑架能源的反效果?这样的疑问——甚至争议,并非毫无来由。
 
现有积极投资绿能的先进国,比如美国、日本、中国、印度、法国、韩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公然“左拥右抱”——政府在大力鼓吹绿能的同时,又与私营企业齐齐亲密拥抱核能。
 
此外,民间工商业界也打着绿色旗帜,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奢侈品,从普通品牌到奢华名牌,处处都有绿色商标,绿时代,绿经济,绿是主导市场色彩。
 
铺天盖地、排山倒海的“绿潮”,却让民间组织心怀疑虑,被揭发为“伪绿”的例子时而有之。用经济绑架绿色,搞混了消费市场。
 
由绿潮衍生出来的种种情况和议论,绿能专家主张“能源需要多元化,不能只是依赖一种能源”,至于经济凌驾于环保之上,则是“必然过程”。
 
非稳定能源
杨宏泽说,核能的发电特性和绿能有所不同。核能主要是100%机载运作,24小时不停运转,现有的任何一个电力系统,包括绿能,不能完全没有机载,因为电力的安全、可靠及稳定,甚至是经济,都需要机载。
 
“每一种发电系统都有其优缺点,要达到节能减碳的选择不少,却也不多。燃煤和天然气固然会排碳,但完全没有排碳的绿能,却有供电占比的顶限,在整个发电系统里,不能超过一定的指数。”
 
据他了解,现有太阳能安装容量(install capacity)能达30%已属不错,但实际发电量和效率大约10%至20%左右。相较于燃煤发电效率40%以及风力发电30%,有关数字偏低。
 
“核分裂技术会不断提升,产生更大量的能源,那是将来,不是现在;同样的,绿能技术和能量也会不断提升,但它始终不是稳定的能源,即使将来持续进步,也不能完全取代基本的发电方式。”
 
他强调,以目前的技术,只能做到“将绿能用到极大化,减少对地球的损害”。他认为,各国政府,包括台湾政府在极力发展绿能同时,也发展其他的电力供应,包括核能在内,并不能全盘指责为“错误政策”。
 
他坦言,目前的绿能仍是需要父母(政府)扶助的孩子,无法完全自立,但这些辅助的钱是纳税人的钱,能够补助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问题。许多政府在能源政策上处境两难,就是因为补助的钱来自民众,若不补助则难以推动企业投资。
 
补贴逐年降 减人民负担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能源科技与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吴文腾则说,德国也曾经是核能大国,但在绿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全面废核议案,但也设定十年的时间,并非一时间就立刻废核。
 
系统及船舶机电工程学系工学博士吴鸿文教授补充,太阳能及风力等绿能的补贴会逐年递减,不会永远让人民买单。
 
至于绿色产品标准,虽然各国有专属绿色认证和指标,但主要原则仍以国际绿色认证为准,比如太阳能产品国际认证是国际电工认证(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ertificate)。
 
全球再生能源瞭望台 中国产值最高
 
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中:
 
● 丹麦的风力能源技术产值一年约94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3.1%,居全球之冠。
 
● 中国的绿色能源技术,虽然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但产值高达640亿美元,全球最高。
 
● 美国的绿色能源技术,产值45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0.3%,全球排名第17位。
 
英国建钍发电站
英国科学家在曼彻斯特南部的柴郡平原,建立一个用“钍”元素建造而成的发电站,作为绿色能源之外的另一项替代方案。
 
根据勘察及研究,一吨钍可提供相当于200吨的铀,或者350万吨煤所提供的能源,而世界上已知的钍元素,至少能为世界提供1万年的能源支持。更重要的是,钍比铀更容易浓缩与提纯,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符合干净、安全及零排放的绿色能源资格。
 
中国烧煤冠全球
中国所燃烧掉的煤是世界第一多,对于干净能源的投资,也居全球之冠。数据指出,中国每年燃烧超过27亿公吨的煤,比美国、欧洲和印度总和量还多,所以也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
 
为了减缓排放,又不至于使动力超强的经济成长受阻,中国奋力崛起成为再生能源的领导国家,有近20%电力来自再生能源,其中以水力和风力发电占大部分,近年则将主力转向太阳能。
 
大马发展替代能源
我国除了积极推动太阳能,各部门单位也划出部分拨款,发展各项替代能源。比如肩负粮食供应和生产责任的农业部,鼓励农民响应生物气体(bio-gas)生产能源计划,利用动物的排泄物生产能源,减少污染和排放。
 
目前,乌鲁士毛月已有一家农场响应这项计划,以牛粪生产能源,成本仅10万令吉,预计3、4年即可回本。能源、绿色工艺及水务部也预料在2020年,再生能源业将为国家带来约700亿令吉庞大收入,17亿5000万令吉税收,制造5万2000个就业机会。
 
德国余热再生电
德国技术公司提出新的余热回收理念,利用工业余热再生产电力。相较于家庭用电量,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其实大部分都是工业用途,特别是工业生产,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产生很多余热,德国至少有四分之一的能源生产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流失。因此,有技术企业提出善用这些余热,减少能源浪费的计划。
 
将余热转化成电力的原理,类似传统蒸汽发电,区别在于,这是蒸汽膨胀发动机与有机郎肯循环(ORC)低温余热利用法相结合的思路,这种新方式采是用沸点较低的有机液体代替水作为工质,这样一来,温度较低的余热就能产生蒸汽。ORC低温余热利用法,通常与涡轮机结合使用,不过发电效率相对低,虽然预计在2013年可投入市场,但在实用性可能不比其他绿色能源。
 
结语:低电价时代 还未结束
国际能源署经济学家对于石油供应短缺、价格不断飙升的情况,曾经斩钉截铁地预言“廉价能源时代已经结束”。然而,绿能产业的崛起,却印证了世事没有绝对的道理。在绿能的驱使下,只要人类能够做到节能,低电价时代将不再是“计划”,而是逐渐贴近人们的事实。
 
务必反思的是,绿能继续让人们享用低电价,甚至比以往更廉价的能源,会造成更加肆意浪费的恶习。大自然从不曾亏待人类,总让人在绝处逢生机。如果绿能是人类史上第三次能源革命,是大自然给予的另一次生机,人类是否已真正学会——珍、惜?

■报道:陈绛雪 摄影:叶添益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