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能源势力争斗改变国际利益格局
信息来自:石油手机报 · 作者: · 日期:13-01-2015

2014-12-24

今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遭遇雪崩式下跌。这是新旧能源势力争夺市场主导权的结果。传统产油国与新能源势力之间的博弈将是一场长期战争,当前的油价下跌只是激烈交锋的第一回合。

这一回合何时结束,主要取决于石油供应方的承受极限。全球经济复苏进度、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及国际资本流向也将是影响未来油价走势的重要因素。而历经持续博弈后新石油供给体系的再平衡将成为决定油价长期走势的基础。预计2015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仍将震荡下行,6月将是油价走势的重要转折点,而新、旧能源势力之间的长期博弈将抑制国际油价过快上涨。

此番油价大跌将显著降低各国生产成本,有利于加快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同时严重打击新兴经济体中的石油生产国,部分国家石油供给中断风险加大。油价大跌对中国而言整体上利大于弊,有效降低了中国的经济运行成本。中国应抓住时机推进能源储备体系建设,鼓励能源企业加快全球布局。

今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遭遇雪崩式下跌,累计跌幅超过40%。面对如此大之跌幅,主要产油国家选择了据守疆土。而冬季来临,北半球将迎来全年用油高峰,但国际油价未见止跌企稳,凸显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战之激烈。

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已给全球主要产油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高度依赖石油贸易又相对贫穷的国家已处于危机的边缘。事实上,新、旧能源势力围绕市场主导权的博弈升级已成为导致今时国际石油市场纷乱动荡的关键。我们从经济金融基本面和新旧产油国之间的竞争博弈两个维度可以清楚看到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未来走向及其对国际利益格局的影响。

油价持续下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1.经济金融基本面:供大于求+美元升值+资本流动转向

(1)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日趋明显

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石油供给和需求的预期变动是引发油价大幅波动的首要原因。今年下半年以来,各项数据都在强化石油供大于求的市场趋势。从供给来看,在传统力量与新兴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原油产量增长步伐加快,同比增速从2007-2010年的年均0.4%上升至2011-2013年的1.0%。然而,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现实导致石油需求增长疲弱。

一边是除美国以外的发达经济体普遍复苏进程缓慢,尤其是欧元区和日本,另一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速普遍回落,这都显著抑制了石油需求增长。国际能源署(IEA)估计2014年原油日需求量为9240万桶,年增幅仅为70万桶。受供需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今年以来,原油过剩供给日趋明显,目前已达200万桶/日。EIA预测2015年的平均过剩供给约为40万桶/日。疲弱的石油需求预期是推动市场持续做空油价的重要动因。

(2)受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影响,美元持续走强,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估值持续下移

自2014年二季度美国经济摆脱极寒天气冲击以来,美联储即将终止资产购买计划的市场预期不断强化,并于10月议息会上最终落地。整个过程中,美元持续走强,美元指数已累计上涨10.3%,同期,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承受估值下修压力,价格持续走低,RJ/CRB大宗商品指数累计下跌18.1%。石油作为大宗商品中的重要品种,在经济基本面不支撑的环境下,价格下跌幅度更为惨烈。

(3)逐利天性促使大量国际资本追逐美元资产,逃离石油交易或顺势做空油价

虽然美国10年期国债已降至2.19%的历史低位,但仍较德、日同期国债收益率高150个基点以上。当前以美债、美股为核心的美元资产仍是最具安全性和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国际资本追逐美元资产趋势明显。三季度以来,外国投资者对美国中长期国债、企业债和美国企业股票的净买入额快速上升。

与此相对,国际油价的单边下跌和大幅波动导致大量金融市场上的石油交易者以“油价区间波动”为假设的投资模型不再适用,避险工具失效,从而被迫退出这一市场,转向更具安全性的美元资产,进而加剧油价下跌和波动。此外,油价急速下跌除引致正常的资本外流外,亦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抓住形势故意做空油价。抓住某个热点题材大肆炒作,放大市场波动,操纵市场价格,借以投机套利是国际炒家的惯用手法。此类人为操纵因素已是导致市场过度反应、油价加速下跌的重要推手。

2.深层次原因:新、旧石油势力间博弈加剧

得益于持续高油价的支撑,页岩革命自2007年以来快速崛起,不仅扭转了美国石油产量逐年下跌的颓势,而且有望改写全球能源版图。以美国页岩油气为代表的新能源供给体系已逐步成长起来,正在快速挤占欧佩克等传统石油生产国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凭借页岩油气这一新贵,美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持续增强,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绝非欧佩克的老大——沙特所乐见。

保持市场份额和对油价的相对控制权,是沙特维护其国际权力地位的战略需要。当前经济金融基本面所导致的油价疲弱恰为沙特顺势而为,打击竞争对手创造了良机。此次OPEC会议能坚持不削减产量充分反映了沙特力图扭转当前石油供给体系发展趋势的坚定决心。

综上分析,导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雪崩式下跌的核心逻辑在于在国际经济金融基本面不利油价的大背景下,以沙特为核心的传统产油国顺势而为以量压价,绝地反击,力图将高成本的石油生产商挤出市场,遏制新能源供给体系发展,以达到争夺市场主导权和维护长期利益的目的。

国际油价趋势:还会再跌吗?

总体来看,传统产油国与新能源势力之间的博弈将是一场长期战争,当前的油价下跌只是激烈交锋的第一回合。这一回合何时结束,主要取决于石油供应方的承受极限。全球经济复苏进度、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及国际资本流向也将是影响未来油价走势的重要因素。而历经持续博弈后新石油供给体系是破是立,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将成为决定油价长期走势的基础。

1.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主要经济金融因素

(1)主要石油供应方的承受能力将决定本轮价格战持续时长

当前市场正紧张地观望新、旧能源势力间的博弈大戏,处于“没有一方低头,油价就继续跌”的对抗心理。

首先,从欧佩克和俄罗斯方面看,其石油开采成本低,但对石油出口收入依赖程度高,部分国家财政压力显著增大。欧佩克和俄罗斯的石油开采边际成本大致在30-50美元/桶之间,目前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已逼近60美元/桶,较传统石油生产国的生产成本线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油价持续下跌大幅减少了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导致绝大多数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都已陷入财政赤字。尽管如此,不同国家因经济实力存在显著差异,对低油价的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

由于各成员国承受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欧佩克内部对于是否减产的态度并不一致,目前沙特等中东富国仍主导欧佩克决定。除非富国能给予穷国必要的支援,否则2015年上半年欧佩克内部将面临更激烈的纷争。

对于俄罗斯,油气出口占其外汇收入的2/3,受油价下跌影响,今年6-9月,尽管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增长了1.7%,但原油出口收入却下降了8.2%。100美元/桶的财政预算平衡线决定了当前俄罗斯也面临财政赤字,欧美制裁及国内飞涨的通胀将导致明年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但通过加大原油出口力度和允许俄罗斯卢布贬值(6月以来,卢布对美元累计贬值超过60%),俄罗斯保存了外汇储备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考虑到俄罗斯高达4200亿美元的官方储备,及其在石油生产上采取的以量补价策略,只要布伦特油价不逼近其50美元/桶的成本线,俄罗斯仍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其次,从美国页岩油开采商方面看,当前油价正在逼近页岩油核心产区成本线,2015年相关投资步伐恐将放缓。美国不同页岩油产区的开采成本差异显著,持续走低的油价正在逐步突破边缘产区的盈亏平衡线。面对这一压力美国页岩油开采商已开始采取减少新钻井申请总量,同时向核心产区集聚的策略加以应对。

由于盈利空间收窄,未来针对页岩油的研发支出和非核心区的勘探投资恐将大幅减少。中小型能源公司所受冲击更大,由于主要依赖于风险投资的支持,虽然它们具有极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生命力,但自2009年页岩油开采起步至今已过5年,按常理已进入投资回报期。面临投资者回报要求和油价下跌导致亏损的双重压力,这些中小型能源公司恐将迎来快速发展以来的首个寒冬。

在新旧两大阵营的本轮价格战中,部分美国中小能源公司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尤其是依靠风险投资且经营成本较高那部分企业很可能面临被清洗出市场的风险。此外,除页岩油以外,包括油砂、深海石油在内的其他高成本非常规能源的开采也将受到油价大跌的冲击。国际能源署11月数据显示目前加拿大的油砂和南美深海石油产量仍保持稳定增长,尚未出现因油价下跌而减产迹象。但如果油价持续低迷,这部分原油产量明年下半年恐也将面临减产风险,尤其是比页岩油开采成本更高的油砂。

(2)全球经济复苏进度将是决定原油需求的关键

展望明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快于今年,美国将继续引领发达经济体增长,欧元区和日本恐将弱复苏,而中国仍面临下行压力。根据IMF的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8%。考虑到全球经济趋于改善,但总体增长动力仍然不足,而油价大幅下跌会刺激石油消费,预计2015年全球新增原油需求会较今年小幅增长,根据IEA和EIA的预测,增幅大致为70-90万桶/日,新增原油需求会达到9230-9330万桶/天。

(3)美国利率政策转向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推动美元走强并增大美元资产吸引力,大宗商品价格恐继续承压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走强,美联储可能于2015年开启加息周期。目前美国的通胀压力极为有限,所以首次加息时点可能发生在三季度,当年只会加息一次。但由于欧元区和日本很可能于2015年再推宽松政策,从而扩大与美国的利差,美元恐已进入升值长周期,国际资本将继续追逐相对安全的美元资产,包括石油在内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仍持续面临估值下修的压力。

(4)短期内全球资本仍以流出石油交易,减少能源投资为主,但投机套利交易将加大油价波动

油价持续下跌显著打击国际资本对石油交易和能源投资的热情。从彭博划分的美国主要页岩油开采上市公司股价走势来看,绝大多数企业过去6个月的股价跌幅在30%以上,最大跌幅达到74.24%,而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则上涨3.9%,资金流出美国能源企业股票趋势显著。

考虑到当前市场的悲观预期,预计未来几个月原油期货成交量恐将继续萎缩,相关上市企业的股价仍存在一定下跌空间,这预示着金融市场上关注相对稳定收益的投资资本可能会进一步流出原油交易和能源企业投资,从而推动油价螺旋式下跌。

但应注意,经过11月末以来的急速下跌,当前原油现货价格已较几个月后的远期价格出现明显价差,套利空间初步形成,这又会吸引投机套利资金涌入,促使国际油价短期反弹。受不同资本流向相互击撞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波动趋于加大。

中长期来看,考虑到石油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待油价触底以及能源企业股价超跌后带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资本将会逐步回归,回归的速度将受到其他投资品类对石油投资可替代性的影响。

2.新、旧能源势力间的博弈趋向长期化:探索新能源供给体系的再平衡

回顾历史,围绕石油控制权的博弈从未停止,只是存在阶段性的波峰波谷。此番欧佩克借国际宏观大势而发起的价格战已开启新、旧能源势力围绕市场主导权的新一轮博弈,这场博弈趋于长期化。在经过第一轮激烈的价格战后,部分高成本中小能源企业恐将被挤出市场,但美国的石油产量可能不会下降,而表现为增幅收窄和增速降低,甚至阶段性进入增长停滞期。主要原因在于能源企业延缓开发以高油价为测算基础的石油开采项目可能会影响到2016年以后的页岩油产量。美国页岩油及其他高成本能源产量的增速放缓或将有利于欧佩克市场份额的小幅回升。

此后,双方博弈将转向温和化、长期化。美国、沙特、俄罗斯三国之间的政治角力将直接影响博弈进程。目前的油价大跌对美国经济有利有弊,美国政府暂时并未就此公开表态。但非常规能源的健康发展对于美国提升在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为经济提供稳定的低价能源具有长期战略意义。一旦欧佩克与美国页岩油产业之间的博弈可能伤及美国的根本利益,不排除美国会再次掀起新一回合的激烈对抗。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新、旧能源势力之间的博弈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非常规能源和其他新能源增长步伐,同时出于相互制衡的需要,如果不出现极端地缘风险,国际油价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低于100美元/桶。

但也应看到,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不会因这一博弈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可能被放缓,而不可能就此停止。最终历经市场选择与竞争淘汰,传统石油、非常规石油以及其他替代能源之间将形成新的平衡。

3.对未来油价走势的判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对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判断如下:

首先,2015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仍将震荡下行。由于前期已连续大幅下挫,市场恐慌情绪得到一定释放,此后跌幅将趋于收窄,并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在不出现突发性地缘政治危机影响石油产量的情况下,预计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WTI原油期货价格将分别在55-65美元/桶和50-60美元/桶。其中,3月后随着冬季取暖需求结束和主要炼油厂进入季节性停产检修阶段,国际油价将跌至最低点。

其次,2015年6月可能是国际油价重要的转折点。考虑到双方阵营的承受能力,预计2015年二季度美国中小能源企业受到的冲击将出现实质性表征,页岩油及其他高成本石油的产量增速将可能开始减缓,而欧佩克部分成员国也很难承受更长期的低价状态,加之彼时临近美联储首次升息时点,多方形势或将促使欧佩克在6月部长级会议上做出有利于提振油价的决策,从而结束这一回合的价格战。

这将推动油价在2015年下半年逐步回升,预计年底布伦特和WTI原油价格将分别回升至70-75美元/桶和60-65美元/桶。但对于6月欧佩克决议的判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旦欧佩克做出相反决定,油价恐将继续下行。考虑到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将优于过去几年,即使价格战继续,国际油价也不大可能跌至2008年末40美元/桶以下的周期低点。

第三,长期来看,新、旧能源势力之间的长期博弈将抑制国际油价过快上涨。将油价控制在合理区间,避免过快上涨而再次带动非常规能源加速发展将成为欧佩克的战略需要,加之国际原油市场有望逐步回归供需平衡,国际油价将呈现缓慢回升,波动加大走势,2018年以前可能会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下。

国际油价大跌的影响

1.油价大跌显著降低各国生产成本,有利于加快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石油不仅是最重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广泛运用于制造业各领域的化工原料。油价大跌将显著拉低化工、交通、制造业等众多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为增长乏力的全球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的测算,油价下跌40%将在未来两年提升全球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这可谓是一次全球财富大转移。

今年6月以来全球石油生产者的损失额高达1.5万亿美元,而主要原油净进口国成为赢家,特别是欧元区、日本等深陷经济增长迟滞的发达经济体都将得益于油价的下跌,但其疲弱的货币表现会产生一定的抵消效应。诸多面临对外贸易逆差和高通胀压力的新兴经济体也将显著受惠于油价下跌,这其中包括印度、土耳其,以及诸多东南亚国家。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处于价格战风暴中心的美国很可能成为此番油价下跌的最大获利者。虽然其能源公司损失惨重,虽然其原油进口逐年减少,但它仍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与6月相比,美国消费者每天将节省超过6亿美元的汽车燃油支出,这笔资金的大部分将被用于其他领域消费,相当于居民实际收入得到了可观提升。

同时,油价大跌对于美国推进制造业复兴、缩减贸易逆差也大有裨益。尽管美国的五大非常规能源生产州将遭遇打击,但其经济总量只占全美经济总量的15%,总体而言,油价下跌或将令美国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速提升0.7个百分点。但也应看到,非常规能源的健康发展对于美国实施能源独立战略,保持长期稳定的能源价格洼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受油价大跌影响,美国上市页岩油开采企业股价已大幅下跌30%以上,诸多中小能源企业在油价持续低迷的压力下将难以为继,未来美国页岩油产业或将迎来大洗牌,如果不能实现有利的行业整合或将不利于美国的长远能源利益。

此外,作为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油价下跌自动拉低了通胀水平,从而降低了诸多石油进口国央行加息的压力,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面临通缩风险的欧元区,油价大跌进一步增大了欧洲央行于2015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

2.油价持续下跌严重打击新兴经济体中的石油生产国,部分国家石油供给中断的风险加大

油价下跌给新兴经济体造成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产油国将成为此次大跌的“埋单者”,欧佩克和俄罗斯的石油收入分别减少了约6000亿和1000亿美元。在油价下跌和欧美联合制裁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正面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今年以来卢布兑美元价格已经腰斩,俄罗斯央行的连续加息仍未能止住卢布的贬值和国内通胀飙升,资本外逃加速,预计明年俄罗斯经济将陷入衰退。

而委内瑞拉、尼日利亚、伊朗、伊拉克等欧佩克穷国以及北非的石油出口国日子也很艰难,这些国家高度依赖石油出口收入,经济结构单一,脆弱性极大。油价持续下跌不仅严重恶化了此类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偿债能力,迫使其削减对居民的能源补贴和必要的石油供给体系维护支出,而且本币贬值显著推升国内通胀压力,加之这些国家政局稳定性本来就差,经济困境极易引发社会骚乱,进而影响正常的石油生产,新的石油供给中断风险正在不断积累。

3.石油价格的持续下挫和大幅波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增大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亦遭受到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和大幅波动的冲击。

其一,由于石油收入锐减,能源出口国将被迫动用主权财富基金来度过难关,导致巨额石油美元流出国际金融市场,未来一段时间从美国国债到股票、房地产各类全球资产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抛售压力,预计最先遭到赎回的将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各国国债。俄罗斯已准备赎回规模达820亿美元的国家财富基金用于为国内企业提供紧急融资。

其二,油价大跌降低了石油交易、能源板块以及诸多石油出口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大量资本正在逃离这些领域,同时寻找新的投资标的,导致跨境资本流动频繁。

其三,油价下跌降低全球通胀压力,部分国家特别是欧元区、日本加大货币宽松力度的可能性上升,全球低利率环境有望延迟,进而可能刺激各类杠杆交易放大规模。

总之,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将可能面临抽走流动性与增加流动性两股相反力量的反复撞击,市场波动趋向加大。

4.油价大跌对中国而言整体上利大于弊,我国应抓住时机加快推进能源储备体系建设,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

总体而言,此番油价大跌以及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低迷对中国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首先,中国的能源强度较国际平均水平高40%以上,油价下跌降低了我国的经济运行成本。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口,能源成本下降显著缓解我国制造类企业的成本压力。

其次,油价下跌进一步压低我国通胀风险,为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以及深化能源市场改革创造了空间。

第三,当下是我国加快推进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开拓国际能源市场的绝佳时机。我国应有效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向战略资源储备转换,努力提升石油储备规模。

此外,在把握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激烈的市场博弈所埋下的长期隐患——加大石油供给中断风险,抑制能源供给多元化发展,这将不利于国际石油供给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中国应切实发挥一个能源大国应有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市场对话中,努力构建一个于各国都有利的稳定的国际石油供给体系。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