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或让中国3万亿美元储备只值3千亿
信息来自:BWCHINESE中文网 · 作者: · 日期:19-02-2013

2013-01-11

杀人于无形的货币战争却愈打愈激烈,下一枪将由日本打响。经济学家向松祚则预言,10年之后,货币战争让中国持有的3万亿美元储备,可能只值3000亿。

大家新年许了什么愿望?有工开、加薪、身体健康已是“指定动作”,但有一个愿望已愈来愈无声气——世界和平。大战争离我们渐远,从叙利亚、以巴传来的枪炮声,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回响,与我们沾不着边。

据香港媒体报道,然而,杀人于无形的货币战争却愈打愈激烈,下一枪将由日本打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履新后,反复强调将在任内执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以提升出口,让日本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窘境。国际分析师和投资者则认为,日本新一轮的“激进政策”,极有可能挑起一场新的“全球货币战争”。

日本倘仿效美国推无限QE,难免与美国交手,这就给安倍带来两难。一来日民已对经济长期积弱不耐烦,安倍除了放手一博已无他法。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竞选连任时明言重振美国制造业,一些美企眼见亚洲劳动成本上升,已逐渐将生产线迁回美国。华府断不会坐视日圆贬值,打击出口,加深贸易赤字。

自二战以来,日本始终摆脱不了美国傀儡的阴影,经济、外交、军事等处处受制于美国。美国一直只把日本当作自己在亚洲的棋子,且看1980年代《广场协议》美国与欧洲连手,逼日圆大幅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安倍意图“太岁头上动土”,与美国斗印银纸,可笑也可悲。

不过,货币战最大输家还是饱受通胀折磨的普罗大众。这场战争的弹药,是大家手上的钞票。战争深入社会各阶层,无需主动请缨参战,也不用逃兵役,战火自然会烧至你我身上,剥夺我们的购买力,被迫捱贵租贵粮。这场战争最大好处是,下次游日本可更豪爽。

早在去年12月日本大选前,日本经济已开始欢呼所谓“安倍行情”:日元贬值4%,东京股指暴涨10%。而安倍让日本经济“着迷”的“法宝”,其实就是印钞票。按照他的计划,日本将推出一个总额为200万亿日元(约合2.43万亿美元)的大规模建设计划,金额相当于日本GDP42%

那么,钱从何处来呢?日本的鹰眼,盯紧的是央行的印钞机。安倍的第一场鏖战,就是与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较量。白川设置的通胀目标是1%,但安倍下令必须把目标增加一倍。在日本利率几乎降无可降的前提下,安倍主张,日本央行可无限量购买建设公债,直至达到通胀目标。这实际是债务货币化,以此降低政府的融资成本,促使投资者转而投资其他资产,从而将资金注入实体经济当中。

安倍的算盘是:随着大量货币的注入,日元必然出现贬值。2007年底,1美元兑125日元,但去年10月底则变为1美元兑80日元。这让日本的出口型企业欲哭无泪,但如果安倍“货币新政”实施,回归到1美元兑90日元,这无疑会极大提振日本出口,进而推动日本经济复苏。

然而,任何贬值都是相对的。面对国内经济增长日趋乏力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通过提高出口来支撑经济。本币贬值会让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变得更加便宜。日本的超级量化宽松,必然在国际货币市场引起强烈冲击。

欧美国家一直使尽浑身解数刺激经济,然而政府财政债台高筑,财政手段乏力,货币手段也快黔驴技穷:利率已到极低,只能靠货币扩张手段大量投放钞票了。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猛开印钞机大量投放货币,例如美国持续不断的量化宽松政策,欧洲保持的超低利率和无限量购买国债政策等等。

日本再实施进超宽松货币政策,势必会削弱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用。对于仍在与经济衰退苦苦缠斗的欧洲国家来说,欧元此时升值,无疑是雪上加霜。显然,如果日本开动印钞机,欧盟也会通过下调基准利率和扩大债券购买计划来加以应对。而如果美元快速强劲升值,那么美国的应对可能就会更早开始。

在亚洲,对中日韩三国而言,出口都是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一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另一国货币升值,这种“零和”效应,显然其他国家也不会轻易答应。而如果三国货币都同时贬值,“跷跷板效应”势必更让其他地区难以接受,货币战将波及亚洲多国。

专家指出,西方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增发货币,对中国而言不仅增加了输入性通胀压力,还令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比如美国大印钞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稀释外债赖账。

美国最近虽勉强解决了“财政悬崖”问题,但其办法不是最终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富人税收来解决,而是通过债务货币化来减少债务,也就是印钞—通胀—赖账,最终把债务转到别国头上。

中国是外汇储备大国,在3.3万亿美元外储中,约70%是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西方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将使美元欧元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力下降,资产遭受损失。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曾指出,欧元和美元的轮番贬值已经使中国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经济学家向松祚则预言,10年之后,中国持有的3万亿美元储备,可能只值3000亿。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