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升值为何屡落空
信息来自:www.capitalweek.com.cn · 作者:廖宗魁 · 日期:03-11-2015

2014-07-25

不宜高估美联储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元升值的作用,避险情绪、利差和贸易账户等因素往往对美元影响更大。美国贸易账户离平衡仍有距离,美元长期贬值压力仍未完全解除。

美联储QE3退出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加息的时间点也可能提前,一切进展都很顺利,可是大家普遍预计的美元升值却迟迟没有到来。过去两年,除了在2013年3月至7月,美元出现了一波升值,其余大部分时间美元指数都维持在80左右窄幅波动。

美联储逐步退出宽松政策,美元流动性环境没有以前那么宽松,美国国债收益率也提升了不少,为何美元升值却屡屡落空?

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像美元这样的全球第一储备货币。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确实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它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力量,避险情绪、利差、贸易账户等变量都会对美元的走势产生影响。

由于市场对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关注,往往容易放大它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实际上,不管是金融危机后,还是金融危机前的很长时间里,美联储的政策对美元走势的影响并不显眼。

避险情绪的上升是金融危机后美元三次大幅升值的核心力量,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消长决定了美元的起落。最近两年,全球金融环境相对稳定,避险力量退居二线,欧美实际利差的变化可能成为更关键的力量,打压了美元升值的动力。

目前来看,QE3的退出对美元影响微弱,如果不久的将来美联储加息,会否形成美元长期上涨趋势呢?

作用也可能没想象的大。上一轮美联储加息,只带来了美元的短暂回升,并没有改变美元2000年以后长达7年的贬值趋势。美国持续大量的贸易逆差成为当时美元长期贬值的核心力量。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过高估计美联储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元的影响。

美元对QE3免疫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产生的强烈避险情绪,是推动之前美元三次明显升值的主要动力。

由于美元特殊的货币主导地位,一旦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上升,美元往往成为避险的港湾。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高峰期,美元都成了投资者手中的香饽饽,如同大家趋之若鹜追逐黄金来避险一样。

第一次美元上涨发生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第二次则是希腊主权债务爆发时期,第三次发生在欧债危机向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传染过程中。

随着危机的消散,避险情绪下降,美元自2012年7月以后,就失去了短期大幅上涨的强劲动力。影响美元走势的因素也发生了更迭,各国政策的差异导致的利差成为重要的因素。

美联储削减QE3规模已经半年多了,预计会在10月份完全退出。早在2013年5月,美联储首次发出QE3退出信号时,确实短期内推动了美元升值,美元指数在2013年7月一度升到85,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也出现了大幅贬值。但当QE3真正开始退出之后,它对美元的影响却显得微乎其微。

超预期的政策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预期之中的信息则很难在市场中引起波澜,因为对预料之中的信息市场早已消化。

当伯南克首次发出QE3退出信号时,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当时,美国经济正在遭受“财政悬崖”的袭击,就业改善也还存在不确定性,伯南克的信号打乱了市场的预期,造成了随后几个月美元的升值。

过去几年,美联储非常注重与市场的沟通,并开创了全新的“时间性指引”和“门槛原则”,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避免政策产生较大的市场冲击。如今,美联储削减QE3规模采取了一种非常平稳和可预见的方式,即每次会议削减100亿美元。这种预期之中的退出,外汇市场反应自然显得平淡。

政策本身并不是影响汇率的关键因素,重要的是政策改变了汇率的经济变量。也就是说,手段不是关键,达到了什么样的经济效果更重要。

表面上看,QE3的退出提升了美国国债收益率,美欧之间的国债利差扩大,这有利于美元升值。因为投资者购买美元,投资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更高。

但这只是QE3退出产生的名义利差影响,真正决定资金是否追逐美元的是实际利差,即扣除欧美预期通胀影响后的实际利差。为了简化处理,可以考虑欧美现实通胀水平的差异。

由于欧洲正面临较大的通缩风险,欧元区通胀水平只有0.5%;而美国通胀水平在2%左右,美国通胀水平比欧洲高了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扣除了通胀的影响,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美欧之间的实际利差反而缩小了。投资者不去追逐美元也就容易理解了,这也是我们看到欧元一直相对强势的主要原因。

美元长期贬值未结束?

QE3退出只是美联储宽松政策正常化的第一步,接下来美联储会加息,这是否会成为推升美元升值的引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加息周期对美元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美联储曾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至5.25%,基准利率两年提高了4.25个百分点。美元指数确实在 2005年出现了上涨,但并没有改变美元从2000年开始的长达7年的贬值趋势。美元指数从2000年下半年的121持续贬值至2008年初的71,累计贬值超过40%。

在这一时期,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成为打压美元的主要力量。当一个国家长期出现贸易顺差时,该国汇率就面临升值压力,比如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当一个国家存在大量贸易逆差时,就需要通过汇率的贬值来调节,比如2000年之后的美元。

美国的贸易账户在1998年以前基本平衡,即使存在贸易逆差,也维持在名义GDP的2%以内,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时期也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美元指数从1992年到2000年长期处于升值状态。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种贸易的平衡被打破,美国贸易逆差大幅增长,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 1.3%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5%。这种贸易的不平衡推动了这一期间美元的大幅贬值。

同一时期,欧元区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推动欧元大幅升值。欧元兑美元从2000年0.8左右的水平升值到2008年年中的1.6,八年间累计升值了100%。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全球贸易萎缩,美国消费持续疲软,使得美国的贸易逆差得到了一定的修复,2013年美国贸易逆差占名义GDP的比重下降到了2.8%。但这离贸易平衡依然有一些距离。

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美国的贸易逆差还需要进一步修复,美元长期的贬值压力仍未完全解除。即使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可能也不足以让美元持续升值。

更何况,目前美国的经济远还没有达到健康的程度。美国失业率已经大幅下降,但很多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退出劳动力大军,可能夸大了失业率的改善。美国就业增加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低收入行业,这种结构性问题使得消费得不到应有的支撑。另外,QE3的退出已经致使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大幅上升,最近几个季度美国房市明显降温。这些诸多不利因素,使得即使美联储开始加息,幅度也不会像2004年至2006年间那么大。所以,也不用过分高估加息可能带来的美元升值。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