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管理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8-08-2008

一、国际收支的意义:

1 、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一国货币汇率的波动。

2 、国际收支全面反映了一国外部经济的均衡状况。

3 、国际收支为一国分析经济内部失衡提供线索。

4 、国际收支状况是一国制定货币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判定

交易分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

自主交易是指经济实体出于某种经济目的而进行的交易。这类交易完全是自发或自动进行的。如企业的投资与政府的赠与。自主性交易实际上就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所记载的交易。

调节性交易亦称事后交易或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进行的交易。如一国的自主性交易发生逆差时,要从国外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获得短期资金融通或动用黄金、外汇来弥补,就是调节性交易。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分为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自主性国际收支交易不存在顺差,也不存在逆差。

动态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交易的可持续性”,即以经济实际运行可能实现的计划期为平衡周期,保持平衡期内国际收支的平衡。其目标是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规模与结构均能促进该国经济持续发展;促进该国货币均衡水平的实现和稳定;使该国国际储备达到或维持充足与最优水平。

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也被子称为国际收支均衡。

所谓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处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外均衡。国际收支内外均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在世界经济日渐一体化的同时,国际收支的调节就不仅仅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还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这一目标。

根据以上目标,国际体贴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均衡提出以下四项标准:

1、 国际收支均衡是指经常账户差额可由正常的资本流量来弥补,而无须通过过度的贸易限制和对资本流入或流出的特殊刺激,或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来实现。

2、 在考虑到暂时性因素(如码头罢工、歉收)、生产能力不正常使用或失业、贸易条件持久的外生变化、对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过度限制或刺激等影响因素后,经常账户差额等于正常资本流量。

3、 是可维持的国际收支,亦称为可维持的对外收支状况。即在一定时间内,在既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基本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与正常的资本净流量以及官方外汇储备的合理增长相一致。

4、 经常账户均衡的两个准则是:可维持性和适度性。前者指经常账户逆差的可维持性,后者是指经常项目所包含的一国消费和储蓄的社会福利最大化。可维持性是经常项目均衡的基本标准,适度性则是最高标准。

国际收支均均衡并非仅停留在用经常账户差额与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比这一浅层水平上,而是应深入到经常账户的可维持性和适度性问题转化为判断该国储备与投资关系是否可维持与适度。

国际收支平衡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适度经济增长同列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

1 、贸易收支失衡

2 、经常项目收支失衡

3 、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失衡

4 、综合账户收支或总收支失衡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 、结构性的不均衡(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供求关系或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如只靠单一原产品而易于受情况变化的影响)。

2 、货币性的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3 、所得性的不均衡(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变化会对国际收支产生相关影响,大部分是由于增长原因产生的,所以具有恒久性质,因此这种所得性的不均衡被称为恒久性的不均衡)。

4 、周期性的不均衡(随着周期经历、衰退、萧条、复杂四个阶段引起的收支不平衡)。

5 、政策性因素(采取经济政策不当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6 、投机性和资本外逃性因素(短期投机性资本大量流动或短期内资本大量外逃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7 、其他(如政治动乱、局部性战争、巨大自然灾害等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与管理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有两种:

1、 自动调节机制

2、 主动调节机制

自动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国内通货减少——收入和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利率同时上升——国外资本流入——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国际收支顺差——黄金流入——国内通货增加——收入和物价提高——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利率同时下降——国内资本外流——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金本位制崩溃后,这种金本位自发调节论的主导地位大大削弱,许多人对此存有疑问。我们认为,在纸币流通制度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国际收支差额的客观存在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作用,收支差额仍可自发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资本流动等因素的相应变动,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调节。例如,当一国对外贸易发生大量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对外汇率下降,汇率下降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贸易收支好转,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说明如下:

纸币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减少——货币供应减少——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利率同时上升——资本流入增加、资本流出减少——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纸币本位浮动汇率制度下(以逆差为例,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足够大):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给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升——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进口商品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趋向平衡。

主动调节机制:这种机制是指政府自觉主动地采取某种手段或政策措施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调节。这种自觉调节过程中所采用某些经济手段或政策虽然与自动调节过程中某些经济因素相一致,但发挥的调节作用、控制程度或效果是不一样的。

六、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1 、利用利率调节:提高利率——资本流入——抑制国内投资——减少对外支出——使国际收支逆差缩小;调低利率——资本外流——扩大国内投资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使国际收支顺差减少。

2 、利用汇率调节:发生逆差时,可以实行货币贬值,使国际收支改善;发生顺差时,可以实行货币升值,使顺差减少。当然,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和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能否达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改善收支的目的,还需要看其他经济条件是否具备,要做具体分析。

3 、利用国民收入调节:减少国民收入,居民手持货币减少,国内投资与消费减少,进口支出随之减少,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并渐趋平衡;增加国民收入,导致进口增加,会抵消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

4 、利用物价调节:物价水平下降,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有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物价上升,会妨碍出口,刺激进口,会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5 、利用国际借贷调节:从外国取得贷款暂时弥补国际收支差额,这是一种权宜之计。

七、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

调节手段多着眼于具体措施的执行上,调节政策多集中于大政方针的安排上,因此,各国政府经常采用各种不同的政策对国际收支加以调节,主要有经济政策、直接干预政策、国际经济合作政策等。

采用政策:主要是采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采用财政政策是通过扩大或缩减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方式,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在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以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迫使社会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在顺差情况下,则可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刺激消费与投资,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顺差。采用金融政策,主要是通过采用利率、汇率来实现的,如前所述。当然,为更好地调节国际收支和防止出现逆差,保持国民经济内部和外部综合平衡,一国常常需要把政策政策与金融政策配合运用。

采取直接干预政策:通过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管制外汇自由买卖和贸易自由输出输入,以控制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有财政、金融、贸易等管制政策。财政管制主要是通过关税壁垒来限制对外收支;金融管制主要是通过实行外汇管制和外汇干预措施来改善对外收支;贸易管制是贸易保护政策,实行“奖出限入”,以鼓励出口、增加收入,限制进口、减少支出等。

采用国际经济合作政策:就整体而言,一国的顺差就是另一国的逆差,顺差国和逆差国均应对国际收支不均衡的调节负有责任。因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力求采行国际经济合作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目前主要是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移动,恢复贸易自由、建立健全国际清算制度、协调经济政策等方面实行国际经济合作。

采用涉外经济预警政策。随着贸易与资本流动日趋频繁,国际收支交易的范围和娄得不断扩展,国际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7 年的亚洲经济危机,使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愈加重视国际收支统计在涉外经济分析和预警中的重要作用。预警政策所选预警指标应能够准确反映与国际收支有关的潜在金融风险,能对货币危机的发生进行有效预报,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应具有客观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并应有相应的层次结构。按国际惯例,预警方式通常有信号法和模型法两种。信号法主要监测所选取的主要几个指标,参照相应的预警准则给出正常、关注和危险的信号;理论模型法主要根据发生危机国家预警指标和危机发生的因果关系建立理论预警模型,根据现有指标值计算的危机指数来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