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地球需要合作,而不是“气候霸权”
信息来自:国际在线 · 作者:杨飞 · 日期:11-10-2014

2014-09-25

“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过欧盟。”德国《商报》22日表示,全球碳计划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已超过欧盟,排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之后;中国是碳总排放量的最大国,是美国碳排放量的两倍,比美国和欧盟的碳排放量的总和还多。新的数据要求中国担负起新的责任。(9月23日《环球时报》)

气候问题是公认的全球性问题,其解决与否甚至已经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当前随着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的谈判也已进入一个关键阶段,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于2015年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化行动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事实上,面对愈演愈烈的、共同的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亟需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却搞“气候霸权”,无端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实在是令人为之遗憾。

当然,就算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是事实,但我们也应明白中国有着“世界工厂”之称,其碳排放的29%也都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更何况中国也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在碳排放量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时就曾明确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就以大气污染为例,中国就曾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条35项具体措施。最令人肯定的就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表示要一手抓压减过剩,一手抓培育新的增长点,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上半年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和生产增速明显放慢,碳排放强度下降5%左右。对此“德国之声”就曾明确发声:中国一直在努力,绿色电力比例有望今年超过德国这位“绿色能源世界冠军”。

其实,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碳的高密度排放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再加上中、印等新兴大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这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仍需提升,碳排放量基数较大也就成了不容否认的事实。但置这种客观情况于不顾,一些发达国家却无端抡起“气候霸权”大棒,真是太不应该。

反观却是这些自以为是的发达国家,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系列作为很是乏善可陈。就以美国为例,克林顿政府虽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但从未送交参议院批准,奥巴马上任以来对《议定书》的态度与其前任并没有实质改变。统计数据甚至显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仍然占到全球的77%。

并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亦明确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核心原则,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但在资金方面,由于涉及到真金白银,发达国家的承诺多数都未落实到位。就连技术转让领域,发达国家也是不情愿,它们指出技术大部分属于私人所有,技术转让应以市场方式获得;技术转让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和开发等,使协议条文流于形式。

抽丝剥茧之后,我们足以看得出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强势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否认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一方面却以其虚伪的“生态环保道德高地”,指责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排放“超标”,渲染后者的“环境威胁论”,将其冠之以“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环境威胁的主要来源地”称号,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是打击别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

正如专家所言,无论是从历史累积责任看,还是从现实责任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都应该自觉承担起世界减排和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首要责任和义务。而今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就应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在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方面精诚合作,进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自身发展的双赢,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搞什么“气候霸权”,让人贻笑大方。
 
 

编辑:蒋丽丽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