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中国和亚细安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良性互动
信息来自:联合早报 · 作者:杨沐 · 日期:12-01-2010

 2010-01-12
  只要看到实际的收获和利益,双方就都会有积极性,去努力争取下一步的新发展;相反,如果如果在第一步中,有一方的利益受损,第二步就很难再深入下去。

  从 2010 年开始中国东盟(亚细安)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中国和老东盟 6 个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约有 7000 种产品(即 90% 的贸易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

  从世界的角度看,自 2007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在经历了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以后,到 2009 年的第四季度,可以说各国经济已普遍止跌回升。但是,经过了这一波折后,世界经济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欧和发达国家在未来 3 至 5 年内,失业率高,消费不景气,贸易保护的倾向抬头, GDP 增长缓慢。

危机根源并未消除

  一方面,从长期来说,引发这次危机的三大根源:全球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监管缺失,美国的外贸逆差和巨额国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不平衡,世界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都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在中短期内,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失效,踌躇在担心停止经济刺激政策过早,或害怕执行退出政策太迟的两难之间。整个发达国家有可能正在重现类似于日本的 1990 年代的停滞十年。

  中国,印度,东亚经济,在这一波折中涌现出来,第一次替代美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兴的引擎。 2009 年也是流向新兴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流向发达国家的第一年。新兴国家的货币升值压力在上升,曾在危机中不知所措的国际热钱,重新有了方向,涌向石油等大宗资源商品,涌向新兴国家的资产。又一轮的新兴国家的经济过热,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阴影又在逼近。

  在近两年的世界进出口结构变化中,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已经盛行了几十年,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导向政策,已经行不通了。新兴国家必须通过加快培育自己的国内市场,和通过相互间的出口推动来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正是体现了这种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大背景下的新思路。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快速增长,从 2004 到 2008 年,年均增长超过 24% 。贸易结构在逐步改善,制造品,特别是附加价值高的机电产品所占的比重,在进口和出口的两边都在提高。如能保持住这种发展势头,继续实现年均增长 20% 以上,若干年内,中国就能替代日本,欧盟,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有可能取代欧,美,日的地位,在中国的贸易伙伴中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甚至第二位。

可是,在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巨大发展潜力所鼓舞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冷静地看到,要使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必须有有效的措施来克服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自贸区的困难和挑战

  一,在 2001 年到 2006 年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基本是保持进出口平衡的,东盟还略有顺差。但在近两三年中,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在和中国的贸易中出现了逆差,而且逆差的数额在迅速的加大。必须看到,大部分东盟国家的外汇储备有限,迅速加大的逆差,削弱了这些国家的进口能力,抵抗热钱的能力,增加了汇率风险。逆差已经成为进一步扩大贸易的阻力。

  二,多数东盟国家都面临着就业困难。以印尼为例,表面上看,失业率为 8% ,不算太高。但在印尼的一亿多实际就业人口中,只有 30% 具有稳定的工作岗位, 70% 是在传统农业,出租车,家政服务,或是从事经营小商店,小买卖的自雇人员。近几年来,印尼的劳动力增长速度,一直都高于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菲律宾等和印尼的情况相似。整个东盟地区的劳动力还有 40% 以上是在传统农业。如果不能给这些国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GDP 和收入水平增长缓慢,人民没有钱买自己想要的商品, 19 亿人口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就还只是一句空话。

  三,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发展,面临东盟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澳洲),印度等其他国家的自贸区的发展的挑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记忆的阴影下,一些东盟国家对和中国的合作还仍然有着一些疑虑。对来自中国政府的资金,害怕烫手。对中国企业与东盟的一些资源型企业的合作和投资,抱有戒心。和中国企业相比,日本,韩国的企业更早地进入东盟市场,比较熟悉东盟的情况,在有些国家比较受欢迎。

  特别是和日本、韩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中国和东盟的经济既是互补性,但也有着一部分确实是存在着竞争性。中国是一个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有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现在,甚至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里,都会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最近几天,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甚至新加坡的报纸,都有一些文章和报道,在正面报道自贸区启动的同时,担心在六个国家一步实现零关税后,将可能出现来自中国的纺织品,鞋帽,箱包等产品,把印尼,菲律宾等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挤垮。

  回顾历史,无论是在四小龙,还是在中国,在刚开始向先进的国家开放市场,引进外资时,都出现过相类似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在 2001 年进入 WTO 前后,许多企业,学者,政府官员都曾担心中国的企业会被跨国公司挤垮掉。甚至有些人警告说,若干年后,中国自己的金融业,汽车业,农业将不复存在。但事实情况恰恰相反,中国进入 WTO 后的十年,正是中国的 GDP 和进出口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时期,也是中国的金融业,汽车业迅速提高竞争力的时期,中国的农业持续稳定高产的时期。

双方经贸合作的成功经验

  中国化解这些困难和挑战的最主要的历史经验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积极引进外资。由于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的发展,重构现代物流系统和供应链( supply chain ),各种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就业,技术,知识,品牌,和全球销售渠道,生产效率提高,生活水平上升,形成投资,和增加出口,扩大国内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中国企业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本地网络和本地市场(如银行的地方网点),化解挑战,立足于不败之地。

在过去十多年的东盟和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中,也已经有过一些非常成功的经验。如大湄公河流域合作,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两个子经济区合作,已经在发展基础设施,交换信息,沟通不同意见;电力,交通,通讯设施的跨国,跨区联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又如在自由贸易区准备阶段,在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中首先分阶段减税,实现早期收获。在与日本,韩国,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比较难以较快达成一致意见的农业领域,中国首先让东盟国家感受到和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利益。

  这些事实说明最重要的是发展中的每一步,都要互惠互利,取得双赢。只要看到实际的收获和利益,双方就都会有积极性,去努力争取下一步的新发展;相反,如果在第一步中,有一方的利益受损,第二步就很难再深入下去。

  把这些经验和中国的发展基础设施和积极引进外资的经验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在中国和东盟的自贸区建设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路线图。

实现良性互动的路线图

  一,在现有的子经济区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合作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完善现有的子经济区合作中的基础设施,按重点依次接通互联中的断头。然后,通过投资,首先投资于当地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增加就业,增加出口,带动当地经济,增加道路上的车流量。然后,在本地收入水平上升,市场扩大的基础上,投资进口产品的装配,零部件配套,物流等行业。最后,投资产业升级,根据比较优势,把位于子经济区的产业组合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的全球生产网络中。

  二,在中国和东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首先中国应尽快努力消除和东盟国家间的贸易逆差,让东盟国家感受到“早期收获”。中国可以通过扩大对东盟的资源产品,农产品、海洋水产品的进口;通过多次派出各种采购团;也可以通过投资和合资,建立企业,增加就业,帮助东盟国家提高现有的资源产品,农产品、海洋水产品的附加价值。然后,随时关注外贸结构的新变化,通过对东盟国家的逐步增多的投资,建立更多的企业,不断的提高东盟国家的生产水平和出口水平。

  应该看到,由于体制,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媒体和社会,政府之间的互动方式的不同,在自贸区正式启动的初期,在一些东盟国家的媒体上出现对自贸区前景的怀疑,负面意见,甚至出现有些东盟国家政府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考虑对一些行业增加非关税壁垒,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重要的是,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要尽快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使东盟的人民和企业看到自贸区的实际利益,看到现实和宏图之间的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协调人,资深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