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不会是常态
信息来自:经济观察网 · 作者:李晓丹 · 日期:07-06-2014

2014-06-06

随着“微刺激”效果逐步显现,证明“微刺激”是明智之举。

现在,围绕着“微刺激”,讨论的重点转变为:“微刺激”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将放缓?“微刺激”会否升级为“强刺激”?中国是否将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

对此,新华社6月5日连发三篇文章就刺激与改革之辩指出:“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微刺激”凸显“妙调控”;“微刺激”助益“稳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主席利普顿日前在北京也表示,他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大幅放缓的迹象,并呼吁中国政府对采取刺激措施保持谨慎态度。他将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副总理马凯等高级官员讨论中国的经济形势,这是IMF年度评估的一部分。

“微刺激”政策引起国内外的关注,这与过去几个月的政策密集发布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近一个月,“微刺激”政策的组合拳动作加快。5月30日,定向降准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力度也明显加大,而5月初,十省市试点自主发债,这被看成是地方财政改革重点突破。

中国经济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之下,选择用“微刺激”来化解经济过快下行的风险。这在过去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是少见的,宏观在坚持了近两年的“定力”之后,果断“微调”。

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的“微调”,不仅打破了过去的宏观经济调控框架,也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经济“惟GDP论”。各地方不再以GDP作为业绩考核,这种观念的转变从经济运行本身到人们对经济高增速的渴求都发生转变。中国经济进入GDP增速7%—7.5%的中高经济增速阶段,这一经济“新常态”被普遍理解和认可。

从人们对一季度GDP7.4%还有所怀疑,到5月PMI企稳回升,“微刺激”效果的逐步释放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作用毋庸置疑。现在,6月成为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未来的“微刺激”政策是会继续密集出台,还是会稍作休整,静待观察。

有媒体报道称,一些经济决策参与者认为,目前的“微刺激”举措足以让经济增长保持7%,因此要至少要等到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中央才会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支持举措。

不过,部分认为央行应该全面降准的分析师给出两个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难题:

一是实体经济仍然需要资金,而资金流入实体的渠道依然不畅;

二是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已经导致部分资金撤离,这是经济下行的最大风险。

对此,虽然央行一再称市场中已经有充足的流动性,但并未就是否会出台相关引导资金流向的政策做出回应。就目前的货币政策来说,未来出现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并不大,除非二季度的经济数据非常难看。但对于引导资金流向的相关政策,特别是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政策,出台的必要性会越加强烈。

“微刺激”政策主要是针对短期经济进行的,而在“新常态”之下的长期经济调控,政策手段显然不会只盯住短期目标,相关的金融改革和财税改革才是未来宏观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的改革已经开始,并且已经给下一步改革留出空间,所以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政策出台的步调应该还是以“稳”为主,“灵活”的政策将更侧重于“定点”发力,“微刺激”不会成为常态。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