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转型跨越低碳之路
信息来自:http://www.chinainvestment.com.cn · 作者:张荣章 师莉红 · 日期:10-06-2014

20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国家确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既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贡献。

山西省是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省份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做好山西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于全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低碳发展的现实性

山西是一个资源、能源大省,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自建国以来以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为己任,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为主的超重型工业结构。据统计,60多年来,山西共挖煤120亿吨,向外输送90亿吨,占到全国外调煤炭的70%。山西的能源外输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与此同时,能源外输也造成了山西省日趋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尤其是变输煤为输电之后,山西省把清洁能源输送到全国经济建设的前线,却把大量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留在了省内,致使整个经济体系的高碳特征极为突出。

联合国确定的6种温室气体,山西省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共5种,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全国处于前列,人均排放居全国第一;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大量甲烷含量小于1%的低浓度瓦斯(乏风),很难利用,直接排向大气;山西省镁产业规模较大,镁加工过程中六氟化硫排放量很大,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有关资料表明,山西省已经成为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高的省份。

从山西省的发展情况来看,资源消耗与高碳排放相伴而行。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长。

山西的煤炭、焦化、冶金、电力4大传统产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90%。长期以来,山西的工业过多集中于煤炭和与煤炭关联度较大的冶金、焦炭、电力等少数传统行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排放贡献率逐年增加,全省结构性污染呈加重趋势。同时,由于山西省产业初级化特点突出,关联度差,资源转化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经济增长的实现主要靠大量消耗资源来推动。

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已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务之急,更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资源约束、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抉择。

放眼全国来看,在效率方面,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基地,作为全国最具高碳发展特征的地区,充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效应方面,山西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和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极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在成果方面,山西省探索“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之路,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山西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将转型发展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将转型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政策和布局项目的战略重点,将转型发展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重要抓手。

为了更好地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9年9月,在山西省发展改革委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省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循环经济取得进展。2007年,山西省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省,大型骨干企业包括山西焦煤、太钢集团、潞安矿业等先后被列入国家试点企业。几年来,山西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不足20%上升至50.8%以上,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产业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有机耦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推进低碳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个山西”思路明确

山西省提出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即全面实施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绿化山西就是要增加森林碳汇;气化山西就是要开发、利用山西省丰富的“四气”(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减少煤炭的使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净化山西就是要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健康山西就是要努力为山西人民创造一个绿色、低碳、健康的良好生活氛围。

 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据有关研究报告测算,山西省历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幅度很大,2000年为54.6兆吨,2005年增加到122.2兆吨。山西人均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放均为全国第一位。这种情况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提高新兴产业比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山西省的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截至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十一五”期间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397万吨、焦炭产能4761万吨、水泥产能2586万吨、电石产能142万吨、铁合金产能38.48万吨、造纸产能39.39万吨。大量落后高碳产能的退出,为山西省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近年来,山西省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实施重点节能工程,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工业领域,积极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

在社会领域,以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建筑及建筑业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

2010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2.95吨标准煤下降到2.301吨标准煤,下降22%。二是以CDM项目开发为重点,带动山西省企业减碳的积极性,探索资源性省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截至目前,山西省获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批准的CDM项目共106个,位于全国第八位;项目年减排CO2当量达到3728.5万吨,位于全国第四位。山西省已获批准的CDM项目中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34个,占到32.0%,煤层气甲烷利用项目37个,占到34.9%,有效促进了山西省的节能减排。三是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山西省生态环境治理“2+10”重点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全面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河道过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改善,湿地开始恢复,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污染企业关停、污染源治理、干流河道整治、林草植被建设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四是充分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秸秆资源发电、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等项目的开展,使山西省能源结构畸重的状况得到改善。五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山西省积极实施“六六四五四”战略,即国家6大林业重点工程、全省6大造林绿化工程、4大林业生态工程、5大林业产业、4大林业体系;实施天然林禁伐政策,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取得了巨大成绩。全省林地面积754.5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8846.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11%,森林碳汇比2000年增加了594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方案实施。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指导下,山西省认真落实《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关于加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结合省情尽快开展相关省级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的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开展专项研究,制定应对规划

2009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目标、分解指标和完善相应的统计和监测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成为摆在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山西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曾有过测算,但只是部分领域和行业的理论计算结果,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全省的真实情况。为了进一步摸清家底,山西省将组织有关单位人员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等研究工作,为合理确定、分解山西省减碳指标,寻找碳减排途径,科学制定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专项规划奠定基础。

加强能力建设,建立考核体系。在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加强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一是掌握和控制新增碳排放量,开展碳评价;二是研究建立并完善温室气体计量统计方法、手段;三是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掌握温室气体排放变化情况;四是研究制定统一的目标考核奖惩制度,保证减排目标的有效推进。

确定重点任务,探索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完成规划目标和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选择有基础、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项目和区域开展试点工作(如建设燃煤电厂富氧燃烧碳捕集和封存试点项目)。通过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积累丰富经验,探索山西省低碳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各领域各行业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保障国务院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各项行动目标。

创新科技方式,提高低碳技术。煤炭转化、冶金、装备制造、农作物和林木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新材料、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生态治理等领域开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利用山西省资源和科技优势,重点突破煤炭高效利用、低污染燃料技术和煤炭多联产技术,提高山西省减排温室气体的科技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搭建跨地区、跨领域、跨学科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低碳技术研究水平。以科技兴晋为目标,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创新主体明确、运行机制灵活、基础条件完备、发展环境良好、具有山西特色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扩展对外合作,引进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际气候变化资金和清洁发展机制,引进国际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争取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开发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用先进节能技术改造煤炭、焦炭和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山西省从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转变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合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进一步促进山西省可持续发展。

提高环境意识,构建应对氛围。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鼓励措施。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岗位培训等手段,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认识,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建立公众和企业界参与的激励机制,增加有关气候变化决策的透明度,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公众监督的作用。鼓励和倡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身体力行低碳消费模式,形成一种政府主导、企业和公民参与、全社会积极响应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

作者:山西省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处 张荣章

       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师莉红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