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这剂猛药,最好不要去嗑!
信息来自:http://caifu.cnstock.com · 作者:姜超 · 日期:16-03-2015

2015-03-10

危机以来,各国央行竞相QE,却并没有带来物价的显著上升,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CPI不涨,而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现象。央行在通缩问题上的转向,是这几年全球经济中最大的变化之一,也将市场推向更加不寻常的领域——负利率。

1. 丹麦央行负利率开先河,目标保持汇率稳定

2012年7月,丹麦央行决定开展负利率实验,对其银行业的主要存款利率下调至-0.2%。

当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拥有AAA评级的丹麦则是投资者的避风港,丹麦克朗对欧元持续升值,丹麦出口受到打压。所以当时丹麦央行大胆推出负利率:一是为了对抗资本流入以及丹麦克朗升值压力,二是为了鼓励银行更多地向私人部门放贷。

对于丹麦来说,它并不像欧洲央行那样锚定通胀目标,而保持汇率稳定才是其政策组合的主要目标(根据欧洲汇率机制(ERM2),丹麦克朗对欧元控制在 7.46 左右2.25%的波动区间内)。所以15年以来,丹麦央行神奇地连续4次调降基准利率至-0.75%,创纪录低点。

12年丹麦开启负利率先河之后,短期内丹麦克朗兑欧元汇率确实走低。但是银行的信贷紧缩风险却未得到根本解除。主要在于存款负利率只是迫使银行增加信贷供给,而非刺激信贷需求端增长。丹麦商业银行利润下滑,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弥补损失,开始在不同种类的企业存款间进行利差套利操作。还有一些银行提高企业贷款门槛以增加银行利润。

2. 瑞士央行任性,利率平价现负利率

而对于任性的瑞士央行,则是在2011年另辟蹊径,从汇率入手把利率推成了负值。

08年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瑞郎兑欧元升值了近40%,而作为高度依赖外贸的瑞士来说,经济复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降息但有效汇率升值的局面。于是瑞士央行在2011年9月突然宣布欧元兑瑞郎1:1.2的兑换上限,以防止瑞郎过度升值。此举表明瑞士央行选择了“蒙代尔三角”中的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由于汇率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平价关系,多家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在汇率远期上的套利行为,立刻将瑞郎的Libor利率报价报成了负数,实现了名义的负利率:一方面,瑞士央行宣布瑞郎兑欧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瑞士央行将抛售瑞郎、买入欧元,扩大的外汇占款投放使得本国利率有下行趋势;另一方面,汇率上限将使得瑞郎币值相对稳定,根据利率平价,过高的利率会吸引更多热钱涌入,而瑞士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投资资产来维持吸纳这些热钱的成本,因此选择用负利率的方式遏制海外资本涌入。

而由于经典的利率期权模型都是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其中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短期无风险利率不会随机游走(random walk)为负值,所以当时很多投资者彻底崩溃:债券交易员感觉自己是在单行道上逆行,而利率期权交易员则发现自己对这个星球感到无比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任性的永远是那么任性。今年1月16日,瑞士央行宣布,取消1欧元兑1.20瑞郎的最低限制,瑞郎对各货币对随后大幅上涨近20%,瑞士股市也创下近4年来最大跌幅,又让全球的投资者印象深刻了一次。

3. 欧洲国债企业债现负利率,低增长加通缩风险

3.1 欧洲央行推出负利率,抗击通缩提振信贷

2014年6月,欧洲央行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0%削减10个基点至-0.1%,这令欧洲央行成为史上首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而去年5月欧元区CPI下滑至0.5%,显示欧元区通缩风险进一步增加,加剧了欧央行宽松的压力。

“负利率”指的是:欧洲央行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以下,所以商业银行在欧央行账户上存钱需要向欧央行支付利息。推出负利率,欧央行旨在将存入央行帐户的银行资金挤入实体经济,意在刺激企业和个人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与消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压低欧元汇率。

欧元升值,不利于欧洲的出口,尤其不利于欧洲经济体中的中流砥柱德国的出口,从而削弱了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能,造成了“无就业的复苏(jobless recovery)”的尴尬局面。在内需依然艰难,新兴市场增长乏力,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欧央行势必采取宽松的政策压制欧元汇率、刺激出口,从而带动失业率下降,实现更强的复苏。

3.2 国债企业债均现负利率,欧洲债市已疯狂

自从欧洲央行进入负利率时代,欧洲的债券市场已经疯狂:9个国家的1年期、2年期国债收益率都是负的。丹麦、芬兰和奥地利等国的五年期国债均以负收益率交易。包括交易非常广泛的德国国债(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的收益率也已经变成负值。

2015年3月25日,德国以-0.08%的收益率卖出约30亿欧元五年期国债,而1月售出的40亿欧元五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0.04%。

不仅多国国债收益率跌入负值区间,连企业债也出现了负收益率。瑞士食品制造商雀巢的评级(评级机构为穆迪)为Aa2,属于第三高的评级,但2016年到期的债券收益率只有-0.2%。

3.3 负利率由何而生,已成为泡沫吗?

低到极限的债券收益率,不禁让人起疑是什么导致的?是否这已经成为欧元区国家的债市泡沫?我们认为,这里主要存在三大因素:

第一,此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承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从2012年起,边缘国融资成本就已经开始下滑。这样的影响还被欧洲央行今年3月推出全面QE的行动所放大,进一步拉低了收益率。

第二,客观的说,欧元区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欧猪五国”多数都成功退出了救助计划,增加了市场的乐观情绪。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反映出市场对安全资产的需求,以及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的担忧。欧洲CPI心理上早已进入通缩状态,显著拉低了整个欧元区的借贷成本。

4. 买负利率债券听起来傻,实则至少存在五大催化剂

买收益率为负的债券听起来很傻,相当于借钱给政府和企业,同时还要倒贴利息。那么,谁在投资负利率?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以想到的做法就是将现金从银行里取出藏在枕头底下。而对于拥有数以亿计的现金机构来说,这是不现实的,而把钱存入金库贮藏成本又极高,所以只能投资电子记账的无风险资产,如本币发行国的国债。

具体来看,有以下五大可能存在的投资催化剂:

第一,通货紧缩背景下的避险操作:实际利率可转为收益;

第二,押注强势货币升值:瑞朗、丹麦克朗升值带来收益大于负利率冲击;

第三:看好利率进一步下行:预期后续宽松力度会加大,持续提升国债价格;

第四:央行执行QE的需要:央行执行大规模QE,需要满足购债额度的要求;

第五:减缓存款负利率冲击:银行和保险等机构以负利率债券,对冲存款负利率(金融机构存在央行的储备)带来的损失。

5. 负利率之外引发担忧,过度杠杆和忽视改革

5.1 融资成本不断下滑,政府改革反而停滞

欧元区国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明显开始收敛在一起,这其中就存在担忧:对边缘国家国债的需求,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出现巨大的背离。南欧国家的国债,在金融市场上,都是用德国的国家信用去背书的。而融资成本不断下滑,且金融市场表现良好,这已经为政府创造了不好的动因。很多政府开始借此吹捧,实际上,这些功绩更多应该归功于低增长前景、加剧的通缩风险和欧洲央行的QE。

自满情绪抬头,和这些国家的改革停滞,成为负利率下的新的矛盾。今年年初希腊大选黑天鹅的起起伏伏,就是典型的例证。不到紧急关头,很难强迫极端不情愿的政府和人民去推进改革,尤其是当融资成本非常低廉的时候。

5.2 风险偏好上升,杠杆过度使用

与英美这些相对自律,一直以自家货币借款,只对自己负责,而且有明确的财政和央行支持的国家相比,欧元区边缘国债的表现则显得非常另类。风险偏好在不断上升,金融机构也在过度地使用杠杆。

没有经济基本面和改革支持的国债利率收敛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欧元区边缘国和英美这些国家之间的风险差异或许已经被低估。

虽然负利率来了,边缘国国债市场可能依然不被称作是“泡沫”,但是市场投资者和政府们,在陶醉于创纪录低位的融资成本时,应该时刻警示的是:只有改革才会真的更好。

6. 借鉴意义:负利率源自货币中性,央行错过最佳窗口

负利率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领域,经济体往往会在流动性陷阱中越陷越深。事实上,不光是欧洲,日本央行在14年9月购买三个月期的477号短期国债,因为需求强劲,收益率也是负值。

之所以陷入负利率,我们认为,主要是它们的央行都过度遵循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中性理念的传统,认为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胀,而不必考虑实际经济增长。加上原先对经济复苏的看法过于乐观,导致宽松政策迟迟不能推出。而当其接受现实之际,已经不得不咽下负利率的猛药了。

反观美联储,出手果断,早就通过QE把美国经济从08年的危机中拉回到复苏的轨道,避免了名义负利率的出现,现在更是已经在讨论是否要加息了。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经不再提“定力”,今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M2增速也可略高一些”的定调,为货币政策创造了腾挪空间,未来央妈的货币政策宽松节奏,或许也可以从欧美日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些借鉴。
 
 

来源 环球老虎财经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