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或成货币竞争受害者
信息来自:2013年04月16日 09:04:57 国际金融报 · 作者:( 编辑: 李童 ) · 日期:16-04-2013

  在量化宽松的政策背景下,美欧日货币竞相扩张的目的是基于他们国内的利益诉求,事实上,这些政策很可能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全球通胀水平不断攀升和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给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毫无疑问,美欧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美国量化宽松的目的是改善其资不抵债的状况,促进美国金融业的复苏和再繁荣。对于欧元区来讲,实行量化宽松的目的是尽快脱离欧债危机的泥潭:增强欧元区银行业的流动性,缓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避免欧元崩溃。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的目标在于:改变通货膨胀预期,实现消费与投资增长,通过日元贬值提高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使日本回归到持续增长的轨道。

  实际上,只有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有利于美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这既得益于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得益于美国经济的较强弹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接的效果是向市场注入资金后,资本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反弹,实体经济部门价格低迷的通缩现象得以改善。若股市和楼市出现转机,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资产价值就会上升,政府就不用担心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将得以恢复,老百姓因投资财富增加,偿债能力也会提高,进而将促进消费。同时,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全球通胀水平提高,从而使美元的对外债务实际负担降低。而且,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事实上推高了美国国债的二级市场价格,降低了美国国债收益率,从而逼迫对美贸易顺差国家(外来资金)只能选择进入美国股市和楼市,以此推高美国资本市场的价格水平,促进美国金融业的回暖。可以说,美国的量化宽松是一种损人利己的举措。

  而欧元区和日本的根本问题在于内部制度和自身结构问题,量化宽松的政策可能是损人不利己。对于日本来说,这一效仿美国的破釜沉舟的做法可能背离其初衷,因为日本不同于基本面良好和资产价格偏低的美国。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人口结构和银行业的投资偏好:无论利率多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和少子化促使民众把钱都存在银行,而日本银行业把大量资金锁定在安全资产国债的投资上——日本的大量储蓄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国内投资和消费。因此,笔者认为,日本东施效颦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首先,日本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经济结构,另外,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造成银行和居民财富的损失,促使居民进一步增加储蓄。这一政策不仅对日本经济的复苏作用相当有限,还可能引发新的泡沫和金融市场动荡。

  此外,国际货币的量化宽松将给世界经济增添许多不确定性,使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多的风险。长期看,这些超发的货币最终将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一旦市场回暖,这些资金流向哪里,就会刺激哪里的投资。过多的资金流向金融市场最终将引发新一轮的资产价格上涨和泡沫膨胀。美国和日本都在大量印钱,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面临着如下风险:

  一方面,是资金大量流入和资产价格上升的风险。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再次走上了快速升值通道,导致了投机性资本流入的增加。最新数据表明,投资者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300亿美元,达到3.44万亿美元——这一规模与德国的GDP接近。3月份中国内地出口总额增长了10%,而对中国香港的出口增长了93%,这些数据表明,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贸易渠道将更多资金带入中国。资金的流入使国内面临流动性膨胀压力,信贷迅速增长,第一季度信贷总额增长了58%,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笔者认为,美日量化宽松所产生的资金正在加大向新兴经济体的流入,如果不能被实体经济领域很好地吸收,很可能在新兴市场国家产生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使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国际货币量化宽松的最终接力手。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货币纷纷贬值,将进一步削弱新兴市场国家的产品出口竞争力。从去年10月以来,人民币对日本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25%,如果这一趋势持续,由于日本商品将大幅“降价”,日本将很可能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相对而言,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与此同时,这些国际货币的量化宽松会刺激国际商品的大幅上涨,降低新兴经济体的购买能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廖泽芳)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