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任总理面临的挑战
信息来自:学习时报  · 作者:高海青 · 日期:01-09-2014

2014-06-30

    印度大选尘埃落定,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成功颠覆甘地家族对印度政治的长期统治。他所在的印度人民党也成为30年来第一个拥有印度议会下院绝对多数议席的政党。莫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卖茶人的儿子,平民出身,他的胜利也因之被誉为人民的胜利,被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意义。

  被寄予厚望的“政治明星”

  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12年来,莫迪精简行政过程中的繁文缛节,修建基础设施,引进投资,地方经济蓬勃发展,GDP增加近两倍,各项社会指标均得到相应改善。古吉拉特邦仅拥有印度总人口的5%,却占据国家近1/4的出口额。较之于古吉拉特邦,整个印度在国大党执政期间,物价上涨、外资撤离、卢比贬值,经济急剧衰退,再加之执政党频发的腐败现象,使大多数印度民众的经济政治生活步履维艰、难以为继。由此看来,莫迪这位被赞为“印度邓小平”的政治领袖登上历史舞台,完全可理解为是生活拮据的底层百姓、踟蹰犹豫的投资人士和心怀憧憬的信男善女对印度目前社会现实失望、对新印度梦期许的政治表达。

  普通民众希望,这位大力招商引资、使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速列印度第一的“经济能手”能够改革税制、减少失业、抑制通胀,也期望这位反对官僚作风、精明干练、厉行改革的“政治明星”能够惩治腐败、缩小贫富差距,将他们从苦于挣扎的社会现实中拯救出来。但是,纵观印度经济社会的痼疾,印度政党政治发展历程,以及复杂的民族、宗教和种姓问题,印度新任总理面临多重挑战,因而这种期望能否实现需要理性评估。

  深陷泥淖的经济和落后的基础设施

  印度深陷泥淖的宏观经济。目前,印度的GDP增长率已经下滑至4.4%,仅为繁荣期的一半,通胀率持续两位数,成为金砖国家中经济发展最为糟糕的国家,被戏称“金砖国家中第一个坠落的天使”。除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和美国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所带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波之外,印度宏观经济有其内在的痼疾,表现在持续的财政和经常账赤字、卢比贬值、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在上世纪90年代前,印度财政还能保持一定数量赢余。但近十年来,印度财政赤字不断加剧,财政早已入不敷出。2013年,印度财政赤字已占GDP比重约5%。同年,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也将近占到GDP比重的5%,濒临6%的警戒线。新世纪伴随本国经济高速增长,通胀就已不断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印度暂停调控通胀,将工作重点转向保增长,连续推出三套财政金融刺激方案,使原本处于高位的通胀变得更加难以遏制。印度政府和中国一样面临严峻的农业问题,但印度政府没有通过建设灌溉、电力等农村基础设施来加强农业,而是通过高额补贴的办法对农业进行巨额投入。印度这种高补贴政策,一方面挤占了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挤占了银行贷款,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上述三个方面又互为因果,使印度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财政赤字和经常账赤字造成了投机性货币攻击和金融危机的压力;金融危机、卢比贬值造成了居高不下的通胀;不断增加的通胀使原本艰辛的普通民众生活愈加困难,相应的政治压力成为执政者取消低效率补贴项目的阻力,在这样一个任何讨论都可能诱发政治风暴的国家,政府别无选择,只能为超支的低效率补贴项目买单,从而财政赤字和经常账赤字进一步恶化。

  印度严重落后的基础设施。随着近年来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愈来愈大,导致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础设施的持续匮乏已成为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中,印度基础设施目前在139个国家中排名第91位,甚至低于斯里兰卡和博茨瓦纳。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印度近1/3的企业主表示,道路、港口、机场、水和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道路方面,印度不但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而且道路的等级也偏低,只有2%的公路属于高等级国家高速公路,4%属于邦级高速公路,2006年,印度才建成全长近5000千米的“黄金四边形”公路网。在公共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印度也严重不足,在目前居住在城镇地区的约1.1亿印度人中,有超过8000万贫困线以下的城镇居民很少或根本没有获得供水和卫生设施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服务。而在电力供应方面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印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是1.35亿千瓦左右,比1979年提高了58%,比2002年提高29%,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的电力缺口高达8.9%,在农村还有70%的地区用不上电,在大城市中也经常断电。甚至在通信领域,印度虽有全球驰名的软件产业,但整体通信基础设施落后,2007年,印度每百人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拥有数为24部,相当于中国的1/3。摩根斯坦利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印度,大多数与基础设施相关的行业,都比中国贵50%~100%。麦肯锡公司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基础设施滞后可能导致印度2017年经济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近日,新政府宣布了加速推进高铁建设、提升医疗服务和改善卫生设施等一系列野心勃勃的计划,然而,对于负有提供基础设施“国家使命”的印度政府来说,要具体实施这项计划并不容易,因为在各党派政治力量的制约下,印度政府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决策,集中有限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受到政治集团的制约

  印度盘根错节的政党政治。印度独立后最初30年里,国大党一统天下,中央对地方拥有足够权威,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自由化的推动下,一批以邦为基础的独立地方政党发展壮大,与国大党和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印度人民党鼎足而立。与大多数国家不同,印度的地方政党并不是全国性政党的地方组织,而是依赖于特定地区选民支持,活动范围限于某一地区的政党。地方政党对政府的构成和更迭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在11个人口4000万以上的“政治大邦”中,国大党和人民党执政的分别只有3个,另外5个则长期把持在地方政党手里。因此,不管对国大党还是对印度人民党来说,地方政党在执政联盟中的分离活动都会导致联合政府的倒台。所以,无论国大党还是印度人民党,要想在中央执政,拉拢地方小党加盟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党在中央权力结构中的分量增大,发言权增大,必然影响到联邦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在有关地方政策的制定上,地方政党加强了邦与联邦讨价还价的资本。地方政党在联邦政府中的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利益分配和政策制定模式。不同利益集团都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却难以凝聚共识,从而造成了印度政府的决策表现出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特点。印度人民党、国大党以及各个地方政党对经济改革各有主张,印度的经济改革受到了各种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制约,这种制约使共识难以达成,而党派间没有成熟的经济方向共识,少数议会政客就能阻止重大改革。即使印度中央政府能够制定有力的决策,决策在传达至地方中也有可能被耗散。如果这种现状无法切实改善,印度的经济改革将难以推动,印度经济将继续停滞不前,很难重新走上高速增长的道路,新印度梦也必然化为泡影。

  教派冲突是现代化的障碍

  印度历史悠久的宗教制度。印度作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宗教民族主义思想更是日趋严重。由于价值上的狭隘性,印度教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经常发生碰撞和摩擦,这已成为印度国内动荡的根源,严重威胁着印度的长治久安。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两大宗教群体的矛盾和冲突,是印度现代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2002年,莫迪所管辖的古吉拉特邦穆斯林聚居的高德拉火车站血案引发了骚乱,此次骚乱造成上千穆斯林教徒和数百印度教教徒的死亡,他也因此戴上了“强硬民族主义者”的帽子。在印度,不仅宗教间的冲突很严重,宗教内部种姓间的冲突也很严峻。自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极力反对印度教种姓制度。但在现今的印度社会,种姓制度依然顽强地存在着。社会世俗化不仅没有消灭印度的种姓制度,反而推进了“种姓上升运动”。这种运动也称“梵化”,是一种借助于效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来缩小现有礼仪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差距的运动。它致使很多人将新财富投到了传统取向的消费领域,而不是再生产,从而成为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文化现象。不仅如此,种姓制度还影响到了印度的政治。印度的种姓作为规范人们的等级集团,是新政治制度的基础。在印度,政党就是种姓集团的代表。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这使高种姓与低种姓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和激化。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意识的增强,低种姓对平等和权利的渴求增强,对传统的分配方式提出了日趋激烈的挑战。印度社会的分裂化加深了印度决策的困难程度,而这决不是更换一届政府就能改变的。
 

[责任编辑:王锦宝]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