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安生:货币超发与恶性通胀
信息来自:腾讯财经 · 作者:颜安生 · 日期:21-08-2015

2013-04-10

近来,有关内地货币超发及其可能衍生恶性通胀的讨论不断升温,所谓货币超发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市场货币供给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纸币流通是通货膨胀存在的基本前提,货币供给量过多是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则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所谓恶性通货膨胀则特指超级通货膨胀,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急速上涨的情况下,货币很快失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不愿持有本国现金,宁可把金钱投放在外币或非货币资产。

恶性通胀中外有之

对于由货币超发而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老一辈中国人有切肤之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过两种货币:法币和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之前的货币叫法币。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个蛋,1946年只能买1/6块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橭大米(每斤16橭),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这虽然是天方夜谭,但的确发生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导致这种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完全依赖印钞机,从而导致物价疯狂上涨,货币价值巨幅下跌。这一时期的货币发行可从以下历史资料略见一斑:

1937年6月法币的发行额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发行规模达到5569亿元,增加了392倍;此后法币发行完全失控,1945年底突破1万亿元大关,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1947年12月猛增到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法币已经无法为继,于是当局发行新的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法币,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但很快金圆券又重蹈法币发行的老路,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亿元,1949年5月,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金圆券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共同特征巨额赤字

因货币过度超发引发恶性通胀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2008年的津巴布韦最为典型:2008年7月16日,拥有世界上最高通胀率的津巴布韦再创新高,通胀率高达2200000%。2006年刚开始流通的10万元津巴布韦纸币,2008年时只值4便士(1英镑为100便士,约等于14.7元人民币),买一块面包甚至需要80万津元,津巴布韦人上街需要拎上好几个袋子的钱。民众每个月至少需要1000万津元才能维持基本生活,很多人甚至自嘲为「贫穷的千万富翁」。津巴布韦中央银行从2008年1月18日开始发行一套新的货币,最大面值为1000万津元,最小面值为100万津元,成为当今世界上面值最大的货币。津巴布韦也曾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不到1津元就能换1美元,但由货币超发而引发的恶性通胀让这个国家步入难以自拔的深渊,人民深受其害。

资料显示,20世纪是世界恶性通货膨胀的高发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波兰和苏联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中。1922至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也曾达到29000%;二次世界大战后,旧中国、希腊和匈牙利都陷入了货币混乱中;第三轮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秘鲁等国的外债危机导致了金融混乱。所有恶性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之一是政府当局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并且通过发行钞票来融资,导致短期内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