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淡马锡
信息来自:www.cnfol.com · 作者: · 日期:12-08-2008

总结:

投资中国建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保险业、

  • 《财经》杂志也透露,淡马锡已与汇金签约, 以约 14 亿美元买入建行的 5.1 %股份。这样淡马锡成为建行的第三大股东,总投资金额增加到 24 亿美元。
  • 在洽购建行股权成功的同时,淡马锡投资 30 亿美元买入中国银行最高 10% 股份的谈判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何晓桦不否认淡马锡与中行 在谈判,但是没有透露具体的金额。英国《金融时报》则报道了 30 亿美元入股的数字,如果入股中国银行成功,淡马锡将成为唯一拥有两家国有大型银行股权的外 资机构。
  • 淡马锡去年已斥资近 1 亿美元购入民生银行 4.55% 股权,成为该行第七大股东。近日有业内人士称,淡马锡拟增购民生银行 10% 股权。据了解,原定于 9 月份重新启动香港上市事宜的民生银行,很可能推迟上市进程,因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谈判结果有望在香港上市之前揭晓。
  • 淡马锡旗下的新加坡星展银行也欲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

投资泰国电信 17 亿美元

  • 泰国当地媒体称,新加坡国有资本大鳄淡马锡收购泰国电信巨头臣那越集团控股权一事已基本定局。该起交易价值 17 亿美元左右,预计( 2006 年 1 月)本周将获最终确认。

投资美林 44 亿美元、瑞银、摩根士丹利、

  • 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将斥资 44 亿美元,购买美林的普通股,并获得了在明年 3 月底之前再购入 6 亿美元美林 股票 的选择权。
  • 有传闻称淡马锡可能注资瑞银 (UBS) 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不过,瑞银和摩根士丹利随后证实,分别获得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 和中国投资公司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的注资。
  • 投资印尼电信遇阻力

公布业绩

  •  2004 年 10 月,这家 31 年来低调得惊人的公司,首次公布了 2003 年度的财务报表。报表显示,它的企业规模已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巨无霸相当。 2005 年 10 月 12 日,淡马锡再次公布了截至 2005 年 3 月 31 日的账目,投资组合市值比 2004 年同期增加了 15% ,达到 1030 亿新元合 5150 亿元人民 币,净利则保持在上财政年的 76 亿元水平。

中国央行考虑建立中国的淡马锡——中国投资公司

  • 为了更加灵活地应用高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可能建立一家由国家控制的专门公司到全球投资。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 “2006 中国金融论坛 ” 上表示,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是正在考虑的方案之一。

淡马锡考虑投资东航

  •  在停牌一周后,东方航空昨日终于与新航、淡马锡签署了正式协议。东航表示,东航已与新航及淡马锡签署了股份认购协议和股东协议,新航和东航还签署了关于战略合作及人员派遣的相关协议,东航董事会已经审议通过了上述决议。

减持建行 10 亿股 H 股

  •  继本周抛售中行逾 10 亿股 H 股后,新加坡政府投资人淡马锡再度减持建行 2.8 亿股 H 股。淡马锡发言人昨天向媒体证实,公司已抛售 2.8 亿股建行 H 股 , 但这部分股份仅占其持有建行股份的 2% 。
  • 减持中国远洋控股股权
  • 投资日本手机宽带公司
  • 淡马锡出售三家在新加坡的电力公司
  • 淡马锡入股中信资源

淡马锡中国资本市场的战技

 2006 年 02 月 14 日 10:32 《中国投资》 严涉淡马锡转战国际资本市场,取得的骄人业绩让人感到吃惊:如此众多跨国、跨行业的投资并没有让淡马锡陷入战线过长而顾此失彼的困境;相反,绝大多数投资都 给淡马锡带来了丰厚回报,而且也让淡马锡成为新加坡政府在亚太地区经济竞争中的最佳代言人。这样的投资业绩让不少市场化的投资公司都羡慕不已。

  在全球繁若星辰的投资公司中,由于自成立以来到 2004 年 9 月为止从未公布过财务报表,新加坡淡马锡被认为是全球最神秘的企业之一。 2004 年 10 月,这家 31 年来低调得惊人的公司,首次公布了 2003 年度的财务报表。报表显示,它的企业规模已与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巨无霸相当。 2005 年 10 月 12 日,淡马锡再次公布了截至 2005 年 3 月 31 日的账目,投资组合市值比 2004 年同期增加了 15% ,达到 1030 亿新元合 5150 亿元人民 币,净利则保持在上财政年的 76 亿元水平。

  眼下,这艘资本旗舰正在加速进入中国,并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签下了一份份令人瞠目的投资大单,也使得这家神秘的新加坡国有企业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淡马锡投资的关注点并非简单地落在巨额的资金数量上,淡马锡模式在中国国有资产处置中有多少值得借鉴更是人们看重之处。

  在中国寻找有价值的投资
  淡马锡海外 530 多亿新元的投资中,以前在中国的投资份额仅为 2% 。但由于亚洲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淡马锡决定,在今后 10 年里,将把总投资的 1/3 投放在亚洲市场。按照淡马锡董事局主席丹那巴南的说法就是,淡马锡将重点投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以及中国等四个迅速崛起的国家。

  淡马锡的想法很明确:因为新加坡的市场有限,经济的高速成长期已然过去,投资机会和回报也有限,如果新加坡经济仍固守本土,势必失去最佳扩张时机。淡马锡的巨资,只能大部分往外国投资,寻求更理想的回报。经过多年积累,总资产达到 1030 亿新元,淡马锡完全可以凭借资金优势,进入紧缺资金的国家和地区,搭上经济增长的顺风车,而中国正是亚太经济的新火车头。

  淡马锡的财务实力非常雄厚,足以承受在中国可能遇到的任何风险。在淡马锡北京代表处开业仪式上,淡马锡控股主席丹那巴南阐明了淡马锡在中国的投资方向:淡马锡对中国的金融、能源及其他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很感兴趣,淡马锡 2004 年内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组合已增加至 40 亿新元。随后,淡马锡和日本风险投 资公司软库发展建立一只 1 亿美元的合资基金 —— 新地平线基金,专门投资于前景良好的中国公司。而 2005 年 4 月,为更好地经营中国业务,淡马锡更不惜重金 从高盛公司挖来高级管理人士,加快了中国投资步伐。

  和在亚洲其他国家投资相比,淡马锡在中国并没有将战线拉得太长,除了 银行 保险 服 务业外,淡马锡重点将资本布局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产业上。如淡马锡以 2.28 亿港元收购了中电国际 3% 股权,成为该公司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最大一笔投 资。此外,淡马锡与中国燃气控股签署合作协议,除直接投资收购中国燃气控股 10% 的股份外,作为一个重要的外来战略投资者,淡马锡还在中国内地与中国燃气 成立合资公司,分别持股 51% 和 49% 。不仅如此,根据不久前公布的高票通过的中航油重组方案, BP 和淡马锡都将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国航油市场。

  淡马锡涉猎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其拥有的嘉德置地在中国房 地产 市 场投资也很积极,仅在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达 78 亿元人民币。淡马锡还持有中国电力、亚洲药业等在香港、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股份,还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新加坡港务集团 (PSA) 在中国几个港口购买了股权以及货运企业长城航空公司 24% 的股权。淡马锡最近出售了一些新加坡股权,包括嘉德置地和运输集团新 加坡地铁局 (SMRT) ,筹措了 13 亿新元 ( 合 7.74 亿美元 ) ,这些资金可用于在中国的投资业务。据统计,淡马锡投资中国公司最少有 10 项,涉及资金折 合人民币超过 527 亿元,如以其最新公布的总资产市值计,比例约 10% 。

  “ 我们会继续在中国寻找有商业价值的投资 ” 。淡马锡控股企业通讯总监何晓桦肯定道。

央行表态考虑淡马锡模式 拟建新机构管理万亿外储

李若愚

为了更加灵活地应用高达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可能建立一家由国家控制的专门公司到全球投资。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 “2006 中国金融论坛 ” 上表示,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是正在考虑的方案之一。

截至今年 10 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 1 万亿美元。尽管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从未披露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但市场普遍认为美元是其中占比最大的货币,外汇 储备大量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等用美元计价的资产。但是,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国内学界和业界一直担心中国的外汇储备将随之 “ 缩水 ” 。

此前,对于如何更合理地运用外汇储备众说纷纭,有学者建议购买石油等战略资源,有人建议购买黄金储备,还有人建议仿效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昨日,吴晓灵表示,淡马锡模式的确是考虑的方案之一,但目前还处于讨论阶段。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于淡马锡公司的考察已非一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率团赴淡马锡的新加坡总部考察。本月中旬,他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上还对淡马锡的运作经验表示赞许。

淡马锡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控股,运用政府注入的资本在全球投资,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到 18% 。在中国,淡马锡在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最引人注目,其持有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股份,并通过旗下的凯德置地和嘉德置地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

此前,国内学者的建议是:成立一家类似淡马锡的国家投资公司,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筹资,然后向央行购买外汇并投资于海外市场。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由央行下属的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管理。而在新加坡,政府并不直接介入淡马锡的商业决策,由淡马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作决定。淡马锡定期向新加坡财政部提供财务报告,并向财政部发放股息。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