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中国驱动“助力”世界经济“脱困”
信息来自:2011年09月20日 13:35:29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编辑:陈剑 ) · 日期:21-09-2011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债务危机让世界经济再次面临困局。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动力,再次助力世界经济脱困,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新华社记者近期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部分海外专家、学者,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经济前景予以乐观展望。

    中国将继续助力世界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孙涛:以前都是谈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现在开始谈中国经济的“外溢”作用。在本轮金融危机深重期,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经济衰退会更严重。而现在,良好的中国经济表现有助于世界经济摆脱“二次探底”风险。短期看,中国经济“软着陆”可缓解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中长期看,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日本大和总研常务理事金森俊树: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稳定世界经济之锚。这次欧美国家债务危机中,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再次面临严峻考验,中国面对比上次更困难的状况。即便如此,仍有理由期待,中国在稳定世界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动向将是能否克服新危机的关键之一。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此前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有效阻止了经济下滑,保证了增长速度,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印度信贷评定与投资服务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达马科特·乔希:中国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主要消费国,对世界经济的溢出效应主要通过贸易和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体现出来。现在欧美经济非常疲弱,而日本经济已出现负增长,但亚洲“挺住”了。从这一角度说,中国和亚洲可以为世界经济继续提供支持。

    中国将保持较快经济增长

    孙涛:短期看,中国政府有较充足财力和政策资源。只要国际环境不严重恶化、国内政策操作得当,中国经济可延续较快增长势头。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院长姚树杰:因为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出口下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使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其影响不会过大。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教授邓钢:今明两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甚至未来十年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现有条件下,失业率陡升、通胀居高不下、经济负增长等现象很难出现在中国。

    乔希:尽管与亚洲其他不少经济体相比,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更深,预计会受到较大影响,但中国有财政实力推动经济增长。今年经济增速预计在9%以上,明年则略低于9%,这将是一个“软着陆”。

     罗奇:我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乐观。中国政府在控制通胀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近期中国的通胀已经开始下降,未来还会进一步回落。而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着力推行扩大内需的措施,“十二五”计划也旨在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中国经济将会延续目前的高速增长势头。根据我们的研究,2010年至2020年,中国的年均增长率可达8%。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中国经济或将从高速增长期逐步转向次高速增长乃至中速增长阶段。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美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中国在2012年的经济增速或仍将超过8%。

    中国需调整结构谋划长远

    孙涛:中国如果继续深化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周期将进一步延长。如果经济增速不是被动下降,而是因政府培育后劲而主动调降,未来经济将释放出新的增长动力。

    罗奇:目前欧美经济均面临挑战,欧洲债务问题、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这为中国专注扩大内需提供“外部推动力”。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度很高,美欧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对中国出口构成巨大挑战。长期来看,工资上涨导致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而人口老龄化也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姚树杰:中国可以通过扶持农业、服务业、创意产业以及可再生能源产业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而长期看,中国需要解决生产能耗高、环境成本高、贫富差距加大、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等问题。

    乔希:近期看,国内消费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劲支持。从中长期看,中国仍处于增长周期中。不过,由于不能像以前那样依赖外部需求,中国需要提高内需以获得再平衡;中国还需要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如果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这对中国将是一个风险因素。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未来数年,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点方向。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内外部挑战,需要妥善应对。目前看,发达国家经济疲软需求减少,这给中国带来明显压力。此外,美欧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能会加重。

    庄巨忠: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重要的内部制约,同时还要应对日渐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未来几年中国因接近“刘易斯拐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挑战。

    中国对本币国际化应趋利避害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我赞成人民币国际化并逐步成为“储备货币”的大方向。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明显进展,有些中国周边国家的中央银行已经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但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这对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一个障碍。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这是长期过程。

    孙涛:不论是否有美欧主权债务危机,中国都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有利于化解其他风险。不过,我认为中国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因为国际经验表明,过早开放易导致危机。

    乔希: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但这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中国经济与亚洲国家联系十分紧密,可以先提高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然后再在世界其他地区推进。目前欧洲经济表现非常弱,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机遇。

    陈抗:我们的研究认为,在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应慎重。也许应考虑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因为剧烈的币值变动对经济冲击非常大。

    奥本海默基金总经理李山泉: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利。目前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民币要想国际化,实现可自由兑换是第一步。建立外汇交易中心,对几种主要货币进行交易,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执笔记者:李洁;参与记者:蒋旭峰、乔继红、冯武勇、王亚宏、张越男、刘亚南、陈济朋、赵洁民)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