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如何确保“稳中求进”
信息来自:2011年12月26日 08:51:10 南方日报 · 作者:( 编辑:李童 ) · 日期:26-12-2011

  话题缘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时,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并提出要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当前,欧债危机依然水深火热,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外部环境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国内通胀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经济发展面临下行风险。因此,明年要实现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尤其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灵活应对。那么,宏观调控该如何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本专栏特约专家建言。

    ■ 做好货币政策微调这篇大文章

    保持货币总量合理增长、进一步优化信贷质量、综合微调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矛盾,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并着重强调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笔者认为,研究做好货币政策预调微调这篇大文章,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持货币总量合理增长

    自2011年7月以来,CPI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而且在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逐渐缓解、农产品和猪肉等价格持续下跌、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进一步走低的情况下,CPI可能延续小幅下跌趋势。由此可见,通胀压力已经得到进一步缓解。

    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状况却不容乐观。从经济先行指数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仍将处于下行的状况,明年下半年经济下滑是否触底,仍需要观察政策实施成效、信心恢复程度以及地方配套措施的落实状况等综合因素。因此,确保“稳中求进”已经成为明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可以看到,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恶化和国内经济增速的全面放缓,货币政策已经由之前的从紧开始预调和微调,特别是今年三季度之后,货币政策调整速度加快,10月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到1400多亿元,规模明显增加。

    进一步优化信贷质量

    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央行为灵活有效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经济恶化带来的影响,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进一步加大了信贷规模。笔者认为,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信贷质量,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合理需求。未来信贷投向要特别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要积极拓展第三产业的信贷市场,尤其是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的信贷业务;还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提高消费信贷在信贷总量中的比重。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更要严禁对环保不合格企业贷款,对其中的存量贷款则要坚决压缩退出,降低其转型、转产、转制等带来的信贷风险损失。

    综合微调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未来须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即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以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

    我国货币政策从2010年由“宽松”转向“稳健”之后,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最高达21.5%,是历史最高水平。在经济形势出现下滑后,央行已于今年12月5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笔者认为,21%的存款准备金率与正常水平相比仍然偏高,因为,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在流动性急剧增加、经济过热背景下被不断推高的,如今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得到初步遏制,如果存款准备金率再不进行调整,将严重影响金融系统的正常资金供求。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下,为了防止经济全面持续下行,央行应加大预调力度,避免出现类似2008年收缩过度和2010年收缩太慢的问题。

    为了避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出现流动性泛滥,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部分金融机构的富余流动性。既确保资金面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短期内再出现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防范和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今年以来,在我国一些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发达的地区,以担保公司、寄售行等地下钱庄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正是制造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地雷。防范并及时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特别是在金融风险还未集中暴露之前,应及时阻断区域性金融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同时,要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于正常的民间金融必须进行规范,使之阳光化,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对于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则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以有效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发挥债券市场积极作用

    债券市场理应是企业直接融资在现阶段较好的选择,但目前我国的债券融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从长远看,努力建设一个品种齐全、运行高效、功能完备、具有相当规模、能充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债券市场体系,将有利于引导金融市场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完善的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也能够有效地改善融资结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因此,应尽快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债券市场,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郭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财政政策在“稳中求进”中应有更大担当

    突出减税、突出消费、调结构促转型、支持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新提法,但在目前新的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该提法被赋予了新内涵,也对明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优化税制,突出减税

    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之一是结构性减税。在应对危机、“稳中求进”中,减税显然比增支更直接有效,后者通过财政支出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要经过从征税聚财到层层转移支付等等复杂的中间环节,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巨大腐败风险。近年来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加,为结构性减税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事实也如此,近年来取消农业税、增值税转型以及个税调整等每项结构性减税政策都能为企业和居民每年减轻税负上千亿元。此次会议还强调了税制的优化,例如有助于地方摆脱土地财政依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房产税改革,可成为地方重要财源且有助于节能减排的资源税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和环境保护税改革研究等。此外,笔者认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还应该着力研究并启动财产税征收工作,这对于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控制投资,突出消费

    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巨量投资,带动了建筑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钢铁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两年时间里带给我国6万多亿的GDP增量,但该轮大规模投资仍存在不少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这是针对之前大规模投资模式的矫正之策。会议还重点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因此,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大有可为。应下决心打破长期以来以“花钱”为主的常规路径,一方面需通过减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可在消费补贴上下工夫,建议财政补贴直接用于居民消费(例如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拉动国内需求,帮助居民提高抗通胀的能力。

    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结构转型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大规模经济危机在摧毁旧的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往往给了一些主要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再次腾飞的良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以来首次全面、深刻地经历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我们应及时从中充分发现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抓住机遇,大刀阔斧地调整结构、促进转型,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三农”、保障性住房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民生投入,坚持扩大内需不动摇,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谨防通货膨胀,促进实业发展

    近年来巨量投资在客观上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和间接财富效应,引发了通货膨胀、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房价高涨。要控制通胀,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财政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大力支持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等实业领域发展,一要从税收政策、服务渠道等方面入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刺激企业生产,二要帮助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升企业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实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繁荣实体经济,才可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注民间投资,协调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是改变中国的重要力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包括应拨付资金用于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以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我国通胀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经济发展依然有下行风险。放眼全球经济,欧债危机依然水深火热,美国复苏依然绵软无力,日本经济增长依旧困难重重,新兴经济体在走出危机的路上仍然举步维艰。在这种艰难时势下,要实现我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在不确定性更大的货币政策之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有更大的担当,发挥更加显著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谭丰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