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2012年之后世界经济减速将是必然
信息来自:2012年03月17日 11:47:35 新华网 · 作者:( 编辑:邱小敏 ) · 日期:18-03-2012

     新华网消息 2012年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2年第一季度)(总第21期)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内需可持续增长的结构基础与政策选择”。新华网对论坛进行全程直播。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张燕生表示,消费占比持续下滑主要源于2000年以后为了应对两次危机,政府深度参与到我们的经济建设中。危机过去之后,政府看得见的手没有撤出来,最后导致的结果必然是2000年以来分配收入机制进一步恶化。

    今天还是希望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因为需求严重的失衡是整个经济失衡中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涉及到我们的三十年,我们的战略、模式、目标进行一番讨论。因为我们知道过去三十年,我们是在国民经济崩溃边缘起步,因此对当时来讲,如何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条件下解决效率问题就是一个当时要破解的首要的难题。当时我们采取的是发展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怎么发展呢?我们当时所采取的措施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支柱,一个是搞外向型经济,通过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引领外向的模式,来建立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就是我们讲的先让少数人富起来,然后再走向共同富裕,先让东部沿海地区富起来,然后再顾及中西部的发展。先把经济建设搞上来,再兼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第三个支柱是在社会发展经济过程中,政府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发现前三十年采取的是不平衡战略,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我们出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是必然的。

    第二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最终消费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向始终得不到解决。报告讲了很多非常深刻的观点。要求要素价格的扭曲,也包括政府推动的战略,包括我们领孩子的模式等等。我只能讲,只要是我们对前三十年的不平衡模式不能及时调整、及时改革、及时作为,最终消费不平衡的矛盾,占比持续下降的问题一定会继续下去。

    这里要回答报告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2000年以后会进一步恶化。2000年我的看法是两次金融危机。也就是应对危机,政府深度参与到我们的经济建设中。危机过去之后,政府看得见的手没有撤出来,最后导致的结果必然是2000年以来分配收入进一步恶化。我们叫排他性发展的矛盾一定会激化。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应对,研究一下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是什么时候下降的,2007年三季度,中国经济是什么时候走出来的,2009年一季度。4万亿和地方融资平台的10.7万亿是什么时候发挥作用?一定是2009年二季度以后,因此危机管理的措施成为顺周期的措施,必然会导致结构恶化进一步的演变。

    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看1990年以来的全球失衡和中国失衡,尤其是如何看2012年以后的世界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有这么一个分析,数据显示80年到91年全球增长率3.3%,92年到2001年全球增长率3.5%,03到07年全球增长率是4.5%,也就是我们发现,90年以来的全球失衡有两个阶段性的特征,一个是90年代的IT革命和IT泡沫,和03年到07年的虚拟经济的失衡和经营的泡沫。我们说2012年之后的世界经济减速是必然的。因为未来十年我们都看不到会出现像IT科技革命那样的全球性的重大科技突破,我们也期待不会出现像03年出现的全球性金融泡沫所导致的全球非理性繁荣。这两个因素如果不会出现,2012年的全球减速是必定的。

    2012年的中国经济刚才报告中也讲到了,中国的减速恐怕也是下一步的必然趋势。报告的几个观点我非常同意,一个是低成本的优势将结束,一个是非理性繁荣的时期已经结束,第三是WTO的效应已经结束。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中国减速和全球减速的环境中,我们下一步是要改革还是要速度?在经济减速条件下,改革会导致经济进一步减速,我们愿不愿意进一步接受和承担减速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下谁来承担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减速的改革调整和作为所带来的代价?这决定我们2012年之后会怎么做。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下一步怎么从前三十天的摸着石头过河转向基于规则和法治。报告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对前三十年先试点后推广所进行的批评。这个批评不是说去经验不对,而是这个模式不能继续下去了。下一步我们要走向法治,走向基于规则行事。第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公民社会和宪政改革。第三个方面是涉及到下一步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我们讲公平。核心的问题是机会公平,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未来三十年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个转变。这个转变是解决我们这篇报告,也就是我们的总需求解决失衡背后的体制因素之根本。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