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央行继续宽松力度 多国再上宽松赛道
信息来自:2013年05月03日 08:50:54 上海证券报 · 作者:( 编辑: 王悦威 ) · 日期:03-05-2013

      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长格罗斯看来,各国央行的官员就像是理发师,他们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像剪头发一样”降低了投资的价值。

    “我们并不是预期末日来临,但是我们认为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因为那些量化宽松措施未能刺激经济实现任何的实质增长,总有一天要自食其果。”

    在此番言论发表之际,市场正焦急等待两大备受瞩目的央行——美联储及欧洲央行的政策会议结果。

    被格罗斯言中的是,这两大行继续其宽松力度,欧洲央行更是时隔十个月重新开启降息大门。

    与此同时,一些经济指标仍在不断恶化。一场注资速度与经济减速之间的“赛跑”似乎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美联储在1日结束政策会议后表示,将继续执行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的计划,以维持低利率并刺激经济。

    宽松措辞成常态

    和上次会议纪要中流露出的迟疑不同,美联储在此次会议结束后表示,如果出于保护经济的需要,将会加快债券购买。

    与3月会议声明基本一致的是,美联储继续对政府财政紧缩政策可能拖累经济表示担忧,并称就业市场形势持续改善,且通胀仍将处在或低于美联储制定的2%目标。

    同样想用宽松政策来拯救经济的还有欧洲央行。

    该行2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从去年7月起,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便一直保持在纪录低位0.75%,直至2日的会议结束。欧洲央行此前曾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实现经济复苏,而且无需采取进一步刺激措施。

    该行行长德拉吉同时也表示,该行也会随时做好行动准备,并继续研究采取行动的各种可能性。

    要降息者有不少

    也于2日公布会议纪要的日本央行则表示,需要让市场认识到该行为遏制通货紧缩已竭尽所能是至关重要的。

    本央行在新任行长黑田东彦在上任以来的首次政策会议上公布了令市场吃惊的大规模宽松计划,其中包括在两年时间内通过大规模购买日本国债的方式把注入经济的货币总量增加一倍,所购买国债的剩余期限也由之前的三年扩展至最长40年。

    在发达经济体之外,新兴市场也有着自己的算盘。

    印度经济事务秘书阿尔温德本周稍早称,由于通胀压力继续下降,印度央行本周可能将继续采取宽松的货币立场。

    市场普遍预计,印度央行将在3日召开的会议上宣布降息,该央行在今年召开的前两次会议上均采取了降息举措。

    而泰国政府也正施压央行降息,为的是降低外资大举流入推高泰铢汇率的风险。

    上个月泰铢对美元汇率上涨至16年以来最高。该国政府官员称,降息将遏制泰铢进一步上涨,因为这将向市场传递一种心理信号,从而令美元流入减速。泰国的下次政策审议会议将于5月29日召开。⊙记者 王宙洁 ○编辑 陈其珏

    连涨11个月 欧股何去何从

    伦敦股市5月1日小幅高开,早盘行情稳定,市场交投情况一如往常,似乎11个月的连续上涨给伦敦股市奠定了乐观基调。展望短期前景,欧洲央行降息和英国央行可能实施的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或将成为伦敦股市进一步走高的催化剂。

    分析人士指出,伦敦股市持续上涨不缺乏企业基本面的支撑,因此这轮上涨行情属估值修复性质,是对金融危机时“失地”的收复,而非所谓滋生资产泡沫。

    截至4月30日收盘,以蓝筹股为主的《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9%左右。在整个4月份,该股指累计上涨约0.4%,为连续第11个月上涨,创自1984年以来最长的月度连涨周期。

    衡量伦敦股市整体表现的《金融时报》全股指数当月累计上涨0.3%,同样为连续第11个月上涨。

    不单是伦敦股市,整个欧洲股市近期表现都不错。衡量欧洲股市整体表现的Stoxx欧洲600种股票指数4月累计上涨1%,为连续第11个月上涨,为1997年以来最长月度连涨周期。该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约6.1%。

    但自3月以来,欧洲股市进入行情调整期,导致其主要股指月度涨幅收窄,市场多空力量交替频繁。期间,塞浦路斯危机再次表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反复发作的特征,同时市场对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表现出担忧,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市场人气,导致投资者获利回吐操作增多,股指开始进入震荡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4月份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透露出主要国家将放宽财政紧缩的意向,各国对日本的“安倍经济学”的负面溢出效应并未表现出群起而攻之的态度。

    分析人士据此认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似乎进入到了财政政策微调、货币宽松继续甚至加码的新时期。这导致投资者似乎不在意经济数据是否糟糕,而在意经济数据是否糟糕到能够给欧洲央行降息构成足够压力。

    若上述分析符合实情,则可以解释伦敦等欧洲股市在3月和4月欧洲负面事件和消极数据层出之际,仍能勉强收涨的原因。

    从企业基本面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况,不同于危机爆发初始时公共部门、金融部门及家庭部门所经历的去杠杆化进程。当前,欧美上市企业基本面整体良好,加上近5年来的超宽松货币环境,企业强劲的基本面表现为现金储备日益充裕,行业扩张和整合活动明显增加。

    据彭博社数据,在已披露一季度业绩的《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成分股企业中,约七分之六的企业业绩好于市场预期。

    此外,在经历数年核心资本补充的压力和行业竞争后,欧洲大银行体现出较强的生存能力。如4月30日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和英国莱斯银行均公布了好于预期的业绩,这背后是各大银行在经历去杠杆化阵痛后,开始适应监管新规,实现核心业务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展望短期后市,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可能推出的宽松政策将会继续为欧洲股市提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实体经济复苏;展望中期行情,欧洲股市的持续上涨尚需欧洲地区经济实质性改善,特别是消费复苏。若企业业绩难有持续好转,已经收复或接近收复“失地”的欧洲股市或将前景堪忧。

    耶伦爱宽松

    在伯南克宣布将因个人原因缺席今夏Jackson Hole全球央行行长年会后,不少财经媒体预测,伯南克继续留任的可能性不大,而下任美联储掌门人则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女央行行长——耶伦,身为核心鸽派成员的她将继续量化宽松政策,对通胀的容忍度甚至比前任更强。

    CNBC网站昨日报道称,华尔街认为伯南克将离开美联储一事已几成定局,而目前最被看好的接班人选就是现任副主席耶伦。

    现年66岁的她曾在加大伯克利任教,后进入联储旧金山分局,是鸽派的核心代表之一,曾在格林斯潘时代对联储采取容忍适度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叶伦接任联储主席似乎也是让市场最为放心的选择——CNBC文章引用东京三菱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拉普基的话,称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将对叶伦的政策的延续性感到放心。

    文章还表示,叶伦可能会替代伯南克,在8月份的Jack Hole会议上面向来自全球的央行行长和经济学家发表演讲,从而进一步确认她在竞争联储主席这一职位上的领先优势。 

   “两只老虎”跑得快 不奇怪

    美国经济以低迷表现结束2012年后,今年第一季出现反弹,但2.5%的增长环比年率逊于分析师预估,预测人士已经做出第二季经济表现将更加疲软的预估。在欧洲,不仅欧元区各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意外疲软,此前一直表现优秀的德国经济也陷入困境。

    除了疲弱的经济,还有一个理由让各大央行保持货币宽松——全球的通胀形势正在企稳。最近几周,通胀率的回落趋势正变得更加明显。

    在全球各大央行维持宽松政策背后,经济的疲弱增长犹如一条皮鞭,不断抽打着决策者们。

    美国经济以低迷表现结束2012年后,今年第一季出现反弹,但第一季2.5%的增长环比年率逊于分析师预估,预测人士已经做出第二季经济表现将更加疲软的预估。

    而美国民间就业服务机构ADP 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4月民间就业人数增加11.9万人,远低于分析师的预期。这是证明经济疲软的最新数据之一。而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辖区内制造业活动意外陷入萎缩状态。

    在欧洲,不仅欧元区各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意外疲软,此前一直表现优秀的德国经济也陷入困境。该国4月份的Ifo商业景气指数大幅下滑,原因是塞浦路斯救助起初未获成功令欧元区前景再度蒙上阴影。

    此外,欧洲各国还必须与庞大的债务作斗争。欧洲央行之前公布的季度《银行信贷调查》则表明欧元区信贷环境进一步恶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洛·皮亚·帕多安本周警告称,一旦放弃削减预算赤字及解决长期经济问题的努力,欧元区可能会在最后关头从胜利转为失败。

    他表示,欧元区各国政府已接近于债务占经济产值比重企稳甚至下降的目标。

    不过,除了疲弱的经济,还有一个理由让各大央行保持货币宽松——全球的通胀形势正在企稳。最近几周,通胀率的回落趋势正变得更加明显。

    美国商务部近日公布,截至3月份的12个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上升1%,远低于Fed 2%的目标。

    欧元区4月份通货膨胀率则降至逾三年低位1.2%,也低于欧洲央行略低于2%的目标值。有评论认为,理论上,当央行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供应时,货币的购买力将会减弱,从而催生通货膨胀,但低迷的全球需求加大了许多企业提价的难度。⊙记者 王宙洁 ○编辑 陈其珏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