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例外
信息来自:第一财经日报 · 作者: · 日期:19-06-2013

 2013-6-13

市场流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误判——“中国例外论”。这种观点认为,中国GDP是世界第二,已经上升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中国资产是“避险资产”,而不是“风险资产”。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外围经济体,而是近似于核心经济体。

这种观点的重要含义在于,将中国从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独立出来,认为会发生在新兴市场身上的资本外流、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跌的危机,并不会发生在中国身上;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不仅不会发生,还会因为国际资本届时没有去处,而成为避险市场,还会受益于这种危机。这种观点甚至反映到了政策逻辑推理上,基于要尽快构建容纳国际资本的避险资本市场,就要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配套改革,加快构建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容纳国际避险资本,以借助危机尽快实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不仅不会成为这样的例外,还会是美元升值周期背景下新兴市场最大的系统性危机所在。因为在2001年美元贬值周期之后,中国在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上都缔造了极限繁荣。

金融市场实际上已经多次否定这种“中国例外论”。2008年雷曼破产之后的一个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出现季度萎缩;2010年5月欧债危机爆发,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减少510亿美元;2011年9月欧债危机加剧,美元指数从74攀升到80,中国外汇储备单月减少608亿美元。伴随外汇储备净减少的,还有人民币贬值预期、股票市场下跌、总体流动性趋紧等。

近日,以印度、印尼、泰国、菲律宾、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债券、股票和外汇的下跌为代表,国际资本大幅撤出新兴市场。这是国际资本对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将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反应,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正走在“回归美元资产”的路上。这实际上意味着,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的欧元区危机之后,开始于2013年的新兴市场危机已经展开。一幅“美国繁荣、欧元区持平、新兴市场衰退”的图景已经展开。

在这幅图景中,中国会成为例外吗?

从中国自身的情形来看,没有例外的理由。

在实体经济层面,以能源、劳动力、土地等为代表的全球要素价格体系已经不再有鸿沟,全球生产网络的“去中国化”正在路上,这不仅削弱了中国的新增增长,由于其他经济体对于中国的“进口替代效应”,还会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中国资本回报率的持续快速下降,凸显了实体经济的所有压力。

在金融体系层面,地方政府、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规模已达到难以承受的水平,银行和影子金融体系的债务供给能力也已达到极限。更大的问题在于,过去多年的经济金融体系风险兜底过程,已让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不堪重负,这实际上等于宣告,如果未来经济金融体系出现重大坏账风险,中国央行并没有充分的能力施行体系性救助。

考虑到虚假出口以及支付外资投资收益,当前中国经常账户已经逼近“零盈余”水平。中国央行目前采取的是通过维持虚高的人民币汇率,通过对套利进行补贴的方式,借助外债和套利资本流入来维系总体流动性宽松。当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口子真正打开、央行需要向市场持续供给美元的时候,中国当前的链条模式就将结束。国际资本外流所导致的新兴市场货币贬值,人民币不会例外。

在明确如上“中国不会例外”的逻辑过程中,有人往往会反驳,说美元指数从5月下旬的84贬值到当前的81,美元不是在贬值吗?怎么会有如上的逻辑引申?

这是“美元指数”给人的一个“刻舟求剑”式的误解。实际上,只包含欧元、英镑、日元、加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这几个发达市场货币的美元指数,并不能衡量“美国繁荣、欧元区持平、新兴市场衰退”的景象,美元指数更多反映的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关系,美元指数并不能衡量美元和新兴市场货币的直接关系,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发生危机的时候。

对于当前来说,美元指数已经不能衡量国际货币体系里美元的总体升值幅度。这主要是由于欧元体系已经企稳,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美元对其他货币大涨的时候,欧元对美元微跌,导致美元指数涨幅低估了全球外汇市场的波动程度。这一景象的持续,导致以美元指数来衡量美元汇率的传统看法大幅低估市场波动,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波动。

在2008年危机之后美元迅速出现的零利率水平,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以美元为基础的套息携带交易,交易对象则主要是新兴市场资产和新兴市场货币。在美元套利交易平盘的过程中,并不发生与欧元等美元指数货币的交易。新兴市场波浪滔天的时候,美元指数的波动不会那么大。所以说,再以美元指数为观察标的的逻辑,已经失效,构建一个“美元新兴市场指数”则具有突出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