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杠杆化”遇上“利率市场化”
信息来自:http://www.qhrb.com.cn/2013/0723/65256.shtml · 作者:姚宜兵 · 日期:26-07-2013

 2013-7-23

探讨了近20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踏上了破冰之旅。

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的决议,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座里程碑,而其背后则是“李克强经济学”在起作用。

众所周知,“减少政策干预”、“去杠杆化”以及“调结构”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此次央行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除了突出体现“减少政策干预”这一核心思想外,还成为国内货币市场“去杠杆化”的重要步骤。下一步,诸如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存款保险制度及银行破产保护制度、银行放贷自由化等一揽子利率市场化的举措也将陆续展开,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而“去杠杆化”仍将是改革的主旋律。

当前,国内货币市场“杠杆化”形势日益加剧。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狭义货币(M1)余额为3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1%。如此规模的货币供给量,让前段时间出现的银行资金紧张局面以及企业难贷款现象有些说不通。钱去了哪里,为何难以流入实体经济?这一切都得从“杠杆化”说起。

“杠杆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以某银行的钢贸企业融资为例,由于国内钢材贸易需要大量现金,当某家钢贸企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后,该银行就会以一定的成本将此贸易企业的“资金”购买过来,再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或者转手加价直接放贷。在此过程中,贸易企业获得高于非固定期限存款的利息收入,银行获得出售资金的息差收入,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则因为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融资,面临经营困境。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影响,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该钢贸企业获得的是非常稳定安全的收益,一旦实体产业出现经营困难,其根本没有动力去拓展新的市场业务,而转变为向银行出售既有流动性获得稳定高额收益。于是,“杠杆化”越来越越严重。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效激活“李克强经济学”中的财政货币“去杠杆化”,紧张的货币流动性可能会迎来改变。银行加价购买流动性将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更高的存款成本或更低的贷款利息,息差缩小,银行便无利可图。而近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大幅攀升便是银行购买流动性成本大幅提升的显著体现。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银行购买流动性行为可能会趋于减缓,这将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会降低其出售流动性的收益水平,助推其回归实业,精进原有业务。只有让企业守好实业,让银行形成竞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才能协调发展,中国才能有更加健康的经济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