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熊”已回洞
信息来自:第一财经日报 · 作者: · 日期:25-08-2013

2013-8-22

中国经济:“熊”已回洞

市惩媒体再次对新近出炉的中国经济数据做出了过度解读,但这次却一改以往的悲观论调。媒体的头条纷纷显示“中国经济正走出低迷”,彼此只是在“经济复苏”或者“经济稳定”方面的说辞不同而已。很显然,几个星期前还在预测“中国即将迎来金融危机”的论调已成过眼云烟。澳元兑美元走强背后的部分因素即是市场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情绪和中国股市的逐渐复苏。

  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六个季度内,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从曾经辉煌的顶点跌落。不过,重要的是,在今年,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已经放缓。若用“复苏”或者“放缓”来形容当下的中国经济都不太确切,确切地说,在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增长率。

  导致最近市场波动的关键指标是工业生产指数。数据显示,中国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是今年2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外贸数据显示,7月的进出口形势都在好转,出口增速为5.1%,进口增速则为10.9%,均高于去年同期。

  7月的零售额数据相较于6月没有实际上的变化,但比去年同期增加13.2%;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7月平均同比增长20.1%,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0.5%。

  7月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为2.7%,与6月持平。其中政府设置的上限为3.5%。与此同时,生产价格依旧下滑,但下滑幅度比6月略微放缓。上述数据则全面体现了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

  然而,有关中国经济更宏大的背景却鲜为人知。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经济的“再平衡”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终结。这一问题经常出现在分析短期增长指标如季度GDP增长和警示经济危机时。但是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再平衡”与否并没有关系;短期经济运行自有其规律,能充分应对相应的政策变化、国际形势和最常见的市场波动。

  “再平衡”是保持经济在长期范围内潜在增长的必然选择。那些认为中国迫切需要改变其增长模式的人断言,当前中国增长模式的红利是建立在“金融抑制”的基础上,实质上是通过结合银行存款的负利率,将收入从家庭转移;低工资则是因为限制贸易团体的活动和低估汇率所造成的。目前的模式已把金融资源转移到国有企业,后者从中获取利润,就好像所有寻租者一样,利用这些资源换取政治支持,从而支撑起了这个模式。

  其结果是,家庭消费在GDP中占比远小于其在没有“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的情况下应有的权重。中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是45.2%,这一数值也是被低估的,尤其是因为其中还包括政府开支。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正遭受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模式为中国经济实现了逾三十年的连续近两位数的增长功不可没。虽然资本边际效率即每一元投资的回报率难以衡量,但资本边际效率正在下降。因此,有评论认为除非经济增长模式能彻底改变,能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否则增长也将无济于事。

  围绕这一中心产生出许多论点,如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系统性腐败、房地产泡沫等等。几乎所有有关经济的争论,都可以找到以上各方面的元素。但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各种争论中以求平衡,可供选择的政策范围和政府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何况,随着时间推移,事物必将变动。

  比方说“金融抑制”,今天我们可能认为它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即,相对于通货膨胀调整后已经升值了好几年,很少有人抱怨中国的货币被低估,相反,今天很多中国人在抱怨工资问题,尤其是在较发达的东部省份。

  这将使“实际负存款利率”作为“金融抑制”的主要工具,但是银行储蓄不是衡量未来中国经济的唯一途径。资产是储蓄保值的最佳形式,我们耳熟能详的房产可能是规避“金融抑制”的重要途径。权威人士曾预测房地产崩溃迫在眉睫,但对于低杠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借贷利率水平的投资者来说,房地产业尚未崩溃并不太令人惊讶。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均收入至少每10年翻一番的现状,消费在中国的增速一直高于GDP的增速。中国的服务业规模也正在迅速扩大,占GDP的比重也在增加,服务业目前占GDP的45.3%。

  这不值一提。因为随着经济的成熟,服务业占GDP比重必然会上升,这也符合家庭消费能力上升的趋势。另外,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样是经济日益成熟的一个指标。看起来“再平衡”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否足以避免某种危机和崩溃仍有待观察。不过,政府的声明指出,要更加努力地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同时使经济的持续增速维持在当前稳定的水平。

  尽管这次只是“狼来了”,但并不是说狼永远不会来。蕴含在中国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挑战着政府来解决它们的能力,尤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金融体系改革,以便于未来更有效地分配资本。

  然而,熊在筑窝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30年来那些声名显著的分析师已经做出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这种论调不绝于耳,但中国政府还是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方针成功地摸索前进。

  同时,仅北京在未来的两年内为满足需求就得再提供250万个车位。中国还需要每年建造1000万套住房以满足正常非投机需求,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在7月份进口了创纪录的7300万吨铁矿石。

中国经济并不粗放低效

当前,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粗放低效,只有量的扩张,缺乏质的提升,转型升级滞后。笔者认为这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事实上,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转型升级,在中国早已开始,中国在多数产业领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有的甚至已经实现“由追赶变领跑”。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好的火电厂超临界机组、水电站最大单机容量、核电站第三代与第四代核电站、电网特高压电网以及最好的炼化厂之一镇海炼化等。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厂家所运行的大型成套设备,包括其中最为核心的部件,都是由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的。除此之外,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好的煤制油工厂,最好的石油开采技术,最好的雷达与预警飞机之一,最大的模锻压机,最好的大件铸造技术,最大规格、最大承重的数控机床,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等等。

  继高铁产业之后,中国的航空业以多款隐形战机、大型运输机接连面世、新型发动机研发进展顺利为标志,可能正在实现又一个产业大跃进。中国的陆工机械、海工机械、造船业的水平,也都已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4G通信技术标准已被国际接受,全球五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占有两席。中国的生物医药业也在快速发展。

  许多人总认为中国虽是世界工厂,但是只能造“壳”,不能造“芯”,其实这都是老黄历了。就拿造船业来说,燃气轮机、大型低速柴油发动机曲轴、大型螺旋桨这三种重型精密设备的制造技术最为高端,为极少数国家所掌握。齐重公司研发出数控重型曲轴复合加工机床后,令中国得以告别大型发动机曲轴依赖进口的历史;武重集团攻克了数控螺旋桨机床的难关,让中国潜艇螺旋桨的噪音大大减校燃气轮机方面,中国也正在完成从引进到消化吸收的过程。再看小汽车制造业。目前,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的全自动汽车冲压生产线的效率全球最高,比如福特在堪萨斯、底特律和杭州的工厂就都已采用了济南二机床的设备。

  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工地。中国的工程施工技术,无论盖高楼、架桥梁、挖隧道、修公路、铺高铁、还是建港口、筑水坝、架管线,现在大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铁路运输效率和港口装卸效率,也是全球最高的。

  观念常常落后于现实,这在今日中国尤其突出。早在2006年,中国就已经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但是舆论却依旧停留在过去,将中国制造等同于劳动密集型产品。2012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产品合在一起,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也就勉强达到五分之一,而机电产品则高达五分之三。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而且正在抢占这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制高点,堪称是呈全面开花之态。2012年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坦言中国越来越不在乎西方的高科技封锁了,因为现在“没有我们造不出来的东西”。

  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而又没有伴随产业升级,这种情况只能出现于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国家,比如海湾国家,澳大利亚等。作为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其长期的高速增长,肯定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与产业水平的提高是一体两面。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只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被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的过程。长期高速增长与粗放低效并存,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调结构、提质量,但是这不应该以否定过去的基本面为前提,而应该以肯定和继承过去为前提。观念要追上现实。

外媒认为中国经济不断释出“企稳佳兆”

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外媒对中国7月经济数据持续保持高度关注,认为中国经济不断释出积极信号,在多月连续放缓之后出现“企稳佳兆”。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发表题为《中国经济不断增加的稳定性缓解了对新刺激的需要》的文章,该文认为:随着工业产出和零售不断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受到控制,有数据显示,中国正在回到经济年增速7.5%的轨道。

  由于一系列官方数据显示经济活动进一步稳定,投资者预计,中国经济对新的政策性刺激的需求减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出口导向的工厂部门以今年来的最快速度增长。7月工业产出同比增长9.7%,而6月工业产出同比增长8 .9%。今年1-7月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1%,这巩固了国内经济活动。

  通货膨胀也保持遏制状态,上月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低于分析家预期。

  零售增长依然保持在两位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3 .2%,这意味着消费者开支比较稳定。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表示:“7月份的数据确证了我们的看法,即中国政府不会被迫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刺激短期增长。”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对于信贷紧缩具有适应力,并且已经稳定下来”。

  总体来说,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找到它所需的轨道以达到政府7.5%的年增长目标。这还意味着,通货膨胀水平下降,从而为政府提供经济所需的政策支持赋予了空间。

  美国银行美林金融管理部经济学家陆挺建议,如果需要助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可以考虑支持社会保障性住房、铁路、环境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IT等领域的投资。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报道题为《中国经济再现企稳迹象》,摘要如下:

  在美国经济稳步改善和欧洲经济逐渐摆脱衰退之际,连续放缓六个月之久的中国经济也出现企稳佳兆,这将提振全球经济增长前景。

  中国8月8日公布的7月份贸易数据表明,海外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强于预期,使制造业这架中国经济的关键引擎继续轰鸣。同样重要的是进口的超预期增长,进口飙升意味着中国内需正在增强。

  先于贸易数据在上周发布的制造业调查也显示中国7月份制造业活动温和扩张。

  从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可能已在第二季度触底,因此外界猜测,今年余下的几个月中国经济将稳步扩张。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今年实现7.5%的政府目标。

  汇丰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中国总算传来好消息。美银美林经济学家也在报告中说,7月份贸易数据为中国经济前景改善的论断提供了佐证。

  中国经济数据在公布之初鼓舞了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高度敏感的澳元兑美元上涨,铜价格也上扬。

  经济学家表示,现在断言中国经济最糟糕的日子已经结束为时尚早。侧重于中小企业的其他制造业指标仍显示7月份制造业情况恶化。

  野村证券中国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7月份数据当然是积极的,它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暂时企稳,但它不会改变中期前景。他说,现在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那种大规模刺激政策没有再出现,但中国政府还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促成了经济的企稳。

  路透社报道题为《中国通胀温和调结构还将延续政策面难有大动作》,文章指出:

  中国7月C PI涨幅温和,PPI环比降幅收窄也进一步传递经济底部企稳信号。未来通胀预计将在可控范围内继续温和上行,政策宽松方面难有大的期待,调结构还会延续。

  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薛鹤翔评论说,“C PI波澜不惊,尚未入政策法眼。”招商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谢亚轩也表示,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不再提“控通胀”,表明对通胀的担忧有所减轻。

  谢亚轩认为,PPI环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和原油价格小幅回升,以及政府稳增长举措带动企业预期改善、补库存行为有所回暖。

  中国政府近月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已经成功稳住市场预期,这从官方制造业PM I逆季节小幅回升、以及7月进出口同比双双转为正增长即可看出。

  分析师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将持续在低位运行,通胀温和则为政府大力调结构提供空间。在经济慢慢企稳之际,政策面恐怕难有大的作为,领导层料将延续既定步调、谨慎推进改革。

  安信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尤宏业表示,“短期来看,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转向乐观了,起点也许就是7月中上旬。”

  几个月前还有一些金融媒体坚持认为中国年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但现在可以说这个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将超过8%,而西方发达国家仍未找到摆脱危机的办法。

  随着中国在多个大陆迅速拓展经贸合作关系,可以预言几年内,中国将与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等重要新兴经济体一道,开启终结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单极霸权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