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违约 中国将面临两大风险
信息来自:海外网 · 作者: · 日期:10-10-2013

2013-10-08

        10月17日,这个看似平淡的日期,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却有着别样的意味。目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战火”已经烧至美债,10月17日,美国将迎来提高债务上限的考验。如果全球最大债务国美国本月无法偿债,这将是其历史上首次违约,将波及数以十亿计的个人及企业,其危害不亚于扔下一颗经济“核弹”。

       数据显示,美国债务违约风险越来越大。如果10月17日前驴象两党达不成协议,那么,美国债将面临违约风险。届时,将有1200亿美元的短期债券将于10月17日到期,另外有930亿美元的国债将于到期,包括月底应偿还的1500亿美元,10月17日-11月7日美国合计有4170亿美元国债到期。相比之下,预计美国截至10月17日的现金水平仅300亿美元,实在是杯水车薪。

  对此,巴菲特上周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说,“这(如果美债违约)就像一颗核弹爆炸一样,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如果美债真的违约了,将对全球市场造成怎样的冲击?

  美债若违约将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创。美债违约后,美国乃至全球借贷成本将会大幅度攀升,个人和企业、房地产以及其他经济活动融资成本将会大大增大,对正在复苏的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将带来严重影响,必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美债违约将重创全球金融市场,引发动荡,不排除引爆又一次金融危机。2011年8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因美国国债上限争执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华尔街大动荡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大波动。而那次在最后一刻国会达成了协议。这次如果违约变为现实,对全球金融市场就如巴菲特先生所言,绝对是引爆一颗“核弹”。

  首当其冲的将是企业和个人面临借贷成本大增,同时伴随美元大跌。回顾1979年,当时美债遭遇技术性违约,虽然美国财政部很快进行了支付,但仍令长期国债收益率暴涨50个基点,并在高位停留数月之久。相比之下,美国如果此次违约,将不算技术性违约,而是因谈判破裂的“主动违约”,其结果将更糟糕。

  更高的借贷成本,进而将损害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这将最终推低楼市价格。更坏的情况是,部分银行不得不需要减记并补充资本金。

  受伤的一方还包括那些美国的大债主。彭博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0月,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1.3万亿美元美债;紧随其后的是日本,持有额超过1.1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债务违约,那么,中国将会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对美债权的还本付息、按期偿还违约风险;二是美国国债价格暴跌损失风险。因此,一旦美国债务违约,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受害国。

  在所有借贷关系中,一旦走向极端,即:成为最大债主后,往往就会丧失主动权,处于两难选择之境地。一旦美国债务违约,看着上涨的国债收益率却是镜中烧饼。一方面美国可能本息支付都将违约,另一方面一旦中国采取抛售措施,国债价格必将暴跌,收益率根本覆盖不了价格下跌的亏损。这将彻底置中国于极为被动的两难选择之中。

  另一方面,美债违约将重挫全球股市,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而避险资产将重获宠爱。

  与此同时,美债违约后,美国国债收益率将会大举攀升,带领整个经济活动中资金价格急剧走高。1979年4月26日,一笔1.22亿美元的美国短期国债到期,财政部没能按期还钱。此次违约的直接后果是美国短期国债利率上涨了60个基准点,美国政府要为此多支付120亿美元的利息。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7日说,中方要求美方在10月17日之前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国债上限争执,防止美国国债违约,确保中国对美投资安全。他强调,一旦发生债务违约,美方应首先确保国债利息的支付。

  中国政府能做的就是督促美国政府以及国会认清债务违约带来的严重后果,在10月17日之前达成提高上限的协议。一旦出现违约,最低能够保证支付国债利息。但难度仍然不小。依靠借新还旧似乎也难以行通。因为,一旦国会达不成提高债务上限协议,借新之路就被堵死了,何来还旧呢?

  这再次警示中国千万不要将债权投资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说过度集中在一个金融产品上。分散投资、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规避风险的永恒定律。当然,从根本上来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扭转贸易顺差过大,外储增长过快的局面。

  然而,也有权威人士指出,“财政部不支付到期国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穆迪首席执行官RaymondMcDaniel称,“希望举债上限能在17日前提高,但即便没有,我认为财政部仍将实现兑付承诺。”

  McDaniel认为现在市场之所以反应不大,是因为2011年的那场“财政悬崖”闹剧最终被解决了,大家都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也相信违约将被避免。

  目前,评级机构穆迪对美国债信评级为AAA,评级展望为“稳定”,好于标普的AA-评级,以及惠誉的负面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