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的热身与启程
信息来自:2012年09月06日 10:33:58 中国经济时报 · 作者:( 编辑:高畅 ) · 日期:06-09-2012

 ■环球财经观察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日韩看待中国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即一方面想从中国的增长中取得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实力增强会威胁到他们自身。

  ■张锐

  酝酿和造势十年之久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终于有了实质性破题。作为刚刚闭幕的第十五次东盟与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的最重要成果,中日韩三国已经就今年11月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达成一致。

  对于占亚洲GDP总值70%、占全球GDP总值20%的中日韩三国而言,其自贸区构建与落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不仅限于区域经济范畴,对活跃国际贸易程度和驱动全球经济平衡也具有杠杆意义。

  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脚步借助经济全球化力量正不断加速,以致在目前的WTO成员方阵中,有近90%的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区域性经济组织。相反的是,亚洲地区除一个东盟外,其它国家都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分别与东盟10国签了FTA,形成各自的10+1局面,但东北亚自己的FTA却始终胎藏腹中。

  当前,除国际贸易的发展生态倒逼中日韩领悟到了构建自贸区的迫切性外,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也进一步强化了三国构建区域FTA的一致性思维。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虽然中日韩三国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贸易额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但中日韩的主要出口市场却依然过于集中在亚洲之外的经济体尤其是欧美市场。

  这不仅容易导致三国经济为欧美所“绑架”,同时也造成了自身经济的不稳定。但是,必须承认,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并不缺乏客观而良好的现实基础。

  从宏观条件来看,目前,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在亚洲分别排第一、第二和第四位,作为一个整体,三国的经济规模在全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而一旦自贸区建成,将出现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继而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由贸易区。

  从微观条件看,目前,中国是韩国和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韩的贸易总额近6.4万亿美元,三国经济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朗。更加重要的是,中日韩的产业结构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日韩自贸区而言,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和角色,其所产生的效果不会只局限于自我经济与贸易的改良之上。一方面,受中日韩自贸区经济能量和市场吞吐量所驱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东亚共同体的实现将得到显著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带来的区域内商品流动性的增强,中国的服装、纺织等产品更多地流向了日、韩市场,日、韩的电器等工业品可以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由此可以缩小中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对平衡国际贸易产生应有的作用。

  但是,从现在看来,中日韩自贸区还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三国的谈判过程将会比较艰难和漫长。

  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可能成为中日韩自贸区推进的重要掣肘。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间实施自由化贸易将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造成较大冲击,由此必然引起国家之间不同的忧虑和警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差异明显,中日韩三国为推进自贸区建设所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程度较高,对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其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阻力相当之大。

  除经济方面的掣肘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在无形之中干扰着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进程。

  首先,中日韩三国的政治互信度并不稳固,正是如此,三国寻求合作时宁可舍近求远,而且这种局面从二战后一直持续至今,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其次,三国领土争端时常性地加剧也构成了FTA谈判过程的重要“撕裂力量”;第三,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尤其是“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在亚洲地区旋风般的启动,日本已宣布加入TPP谈判,由于在以美国为中心的TPP和以北京为中心的贸易协议两种选择上目前日本很难平衡,而且未来可能倚重于前者,由此也会加强中日间芥蒂,从而给三方的FTA谈判罩上阴影。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日韩看待中国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即一方面想从中国的增长中取得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实力增强会威胁到他们自身。这种矛盾的心理必然给自贸区的谈判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