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聚焦:货币宽松风起云涌 全球经济颠簸前行
信息来自:2012年12月19日 08:48:27 中国证券报 · 作者:( 编辑:张朝华 ) · 日期:19-12-2012

 随着欧洲央行推出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并在日前宣布将增加QE3框架下的每月购债计划规模450亿美元、以及日本央行数次“加码”金融资产购买计划,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货币政策道路上渐行渐“宽”。

  在各国财政刺激政策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各国的不二之选,但在流动性的泛滥令货币政策“再宽松”效果备受质疑,亦难掩全球经济复苏的种种“暗礁”,这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各自面临的“财政悬崖”和“债务高台”,出口依赖型经济体面临的经济滑坡以及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幅放缓及潜在通胀风险。可以预见,尽管空前的货币宽松浪潮为经济注入了动力,但明年全球经济将继续颠簸前行。

    美国:“财政悬崖”难根治

    今年美国经济的温和复苏,特别是楼市企稳反弹和非农就业状况持续好转,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一抹亮色。

    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新屋开工量年化水平达到89.4万套,是自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占市场销售九成的二手房销售在10月份达到年化479万套的水平,同样处在近年来高位;此外,二手房销售价格、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和房屋库存等楼市主要指标也频发利好。就业数据方面,11月美国失业率降至7.7%,为过去4年来最低水平。今年以来,美国失业率逐步走低,且目前已连续26个月新增就业岗位为正,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340万个。

    美国楼市和就业市场的好转互为利好,楼市的复苏有助于美国居民财富净值的增长,进而促进消费和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而就业岗位的增加亦能给楼市需求和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5%,是过去两年来最快增速,而自2010年一季度摆脱经济衰退以来,美国的经济增幅在1.6%-2.8%之间波动,保持温和复苏态势。

    展望明年经济状况,不难预计,在美联储数轮QE的“保驾护航”下,美国楼市和就业市场将能继续得到政策支撑,美国经济也能继续保持温和甚至好于温和的增长势头。

    而从政府、金融、居民和企业四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分析中不难得出清晰的图景:随着金融和居民部门负债与杠杆率回落,企业部门基本面保持良好,美国经济的去杠杆化已经基本完成,而唯一让市场担忧的因素在于政府部门负债与杠杆率的大幅攀升,以及随之成长并不断升级的所谓“财政悬崖”问题,由此折射出的跛脚鸭国会下的政治博弈。

    目前,尽管各机构均对“财政悬崖”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纷纷拉响警报,但是从市场表现及资金流向上看,投资者还是预计国会两党最终会就该问题达成协议,因为消极的无作为带来的政治和经济成本是谁都无法承受的。但这一问题可以反映出,“财政悬崖”只是政府部门基本面状况恶化的一面镜子,如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现政府部门的去杠杆化才是问题所在,这也意味着美国的财政问题在未来会反复出现,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一大隐患。

    欧洲:亟需治本之策

    从长期看,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远比欧洲光明,也要好于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而欧洲问题将在中期内反反复复,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波动源”。

    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欧元区整体GDP分别萎缩0.4%和0.6%,经济陷入衰退;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平均债务占GDP的比重达87.3%,自2009年以来,该比率呈逐年攀升态势,更严重的是,目前欧元区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例为455%,远远高于美国的315%;在各国政府减赤增收计划实施后,预计今年欧元区财赤率将由6.2%降至4.1%;11月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1.7%,其中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失业率高达11.1%、25.02%和26%。可以说,自欧债危机爆发3年至今,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而在财政刺激空间极其有限的背景下,欧洲央行实际上独自承担起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维稳”的角色。

    从2011年年底和2012年年初,该行推出了两轮总规模超过1万亿欧元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先后三次降息至历史低点0.75%,并推出了规模无上限新的购债计划OMT;当然,还有对欧洲经济和金融稳定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泛欧自动实时总额清算快速转移系统(TARGET2)。可以预计,在欧债局势再次明显恶化的情形下,欧洲央行将不遗余力地为金融市场扑火。

    但问题在于,欧央行仅仅是承担“救火员”角色,“开闸放水”虽能解决金融市场的紧张状况,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如两轮LTRO有效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紧张情形,但并未起到刺激信贷的效果,相反,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日常账户余额激增,反映黯淡的经济前景使得商业银行纷纷惜贷。

    在欧债危机的解决机制方面,今年新财政契约的推行、ESM的启动、以欧央行为中心的区域银行监管系统的建立及银行联盟雏形的形成,都可以说获得一定的进展,但种种“次优解”在政治扯皮严重的欧洲,导致的是“进三步退两步”的混日子(muddle through),毕竟欧元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协调,缺乏财政转移支付和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并不适用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另外,欧元区成员国过度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成为各国的累赘,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保持下滑和部分国家国内产业空心化的情况下,欧洲实体经济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加之部分欧洲国家金融业的脆弱性在危机中暴露无遗,种种因素决定着欧元区不仅需要经历一轮大规模的、历时较长的去杠杆化过程,而且也亟需进行内部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四大经济部门的去腐存菁。

    新兴经济体:近忧远虑并存

    金融危机将新兴经济体独自承担起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且这一态势延续至今,而欧债危机的爆发也进一步凸显新兴经济体整体基本面的相对健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前景一片光明,其同样面临着近忧和远虑。

    近忧在于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如金砖国家最新增长率数据集体滑坡,中国最新GDP同比增速为7.4%,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分别为2.9%、5.3%、0.9%和2.3%,后两者增速甚至低于美国的2.5%;远虑则在于欧债危机的长期化将削弱制造业出口经济体的增长预期,而大宗商品需求大国中国的经济如软着陆则无疑影响到商品出口国如巴西、俄罗斯和印尼的创收预期。

    展望未来前景,新兴市场增长动能趋于放缓,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差缩窄,其中对于制造业出口国而言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压力较大,而对于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则面临中国经济和商品价格回落的双重压力。事实上,新兴经济体明年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的报告中都有体现。

    除了外围经济疲软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外因,不少新兴经济体自身的改革滞后,也是导致经济增速出现大滑坡的主要原因。

    以印度和南非这三大金砖国家为例,目前印度“双赤字”情形严峻,即其财赤率和经常账户赤字率分别达4.6%和3.7%,国际评级机构多次警告要将其主权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南非同样是双赤字(财赤率为4.8%、经常账户赤字率为3.3%),且其面临严峻的社会矛盾,这体现在国内贫富差距悬殊、罢工事件频频,南非最新失业率高达25.5%。另外,俄罗斯经济目前的疲软则代表着经济结构单一化的后果。

    面对发达经济体来势汹汹的宽松浪潮,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也纷纷通过降息等手段放宽货币政策,但“所幸”目前全球经济形势较差,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弱,因此QE3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计短期内未能明显抬升大宗商品价格。这种情形和大宗商品价格上一轮的上涨周期(始于2010年6月)期间实体经济和商品实际需求同步上升的情形有较大差别。应该说,新兴经济体目前可放心将“保增长”作为货币政策决议的主要目标。(吴心韬)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