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窥探门”丑闻暴露了什么?
信息来自:2013年05月17日 08:16:50 光明日报 · 作者:( 编辑: 卢鉴 ) · 日期:17-05-2013

  【提 要】

  彭博“窥探门”丑闻的曝光,不仅伤及客户对彭博数据安全的信任,也有可能同时摧毁“数据与新闻互补”这一令彭博集团与众不同的运营模式。由于彭博记者经常要做与自己的大客户有关的新闻,同时又要确保新闻业务的独立性,有时候难免产生矛盾。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金融业巨头及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的诚信与操守曾相继被公众质疑。眼下,金融信息服务业也加入到这场信任危机之中。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彭博资讯公司日前爆出窥探客户动态的丑闻,引起包括多国央行在内的各大用户的愤怒与担忧。

  彭博“窥探门”丑闻的曝光,源自其旗下记者的“失言”。据《纽约邮报》5月10日报道,彭博社一名驻香港记者曾询问高盛一合伙人是否离职,因为他事先了解到该合伙人在过去几周没有登录彭博数据终端。高盛在发现彭博社记者掌握其“内部”信息后,愤而向彭博投诉。

  丑闻曝光后,彭博社总编辑温克勒亲自致电高盛表达歉意,彭博集团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多克托罗夫也迅速发布声明,承认公司记者长期使用该终端秘密采集新闻“是一个错误”,并宣布已禁止其记者获取终端订户的部分信息,其中包括订户最近一次登录的时间、何时签约及订户对新闻和聊天等功能的使用频率等。

  高盛公司的投诉只是冰山一角。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紧接着披露更多令人咋舌的内幕:彭博社一名前员工曾进入存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前美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使用信息的数据终端。同为彭博终端用户的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在震惊之余,均表示将进行调查。如果彭博社能够监测到美联储主席所热衷查询的信息,就有可能据此推测未来美联储可能展开的行动。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尚且如此,彭博数据终端的其他大客户,如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德国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无不对自身数据的安全忧心忡忡。

  彭博“窥探门”丑闻暴露的不只是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规范问题。从新闻行业运作方式来看,这一事件也不乏深意。美国彭博资讯公司成立于1981年,现为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其收费昂贵的数据终端系统“彭博专业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查阅和分析实时的金融市场数据并进行交易,是彭博集团的主要收入来源。彭博终端现在全球拥有31.5万用户,而彭博集团的年收入高达79亿美元。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通常每年支付2万美元租用一台彭博社的新闻终端,以高盛为例,其每年大约花费数百万美元为其员工购买彭博新闻终端的账号。

  “彭博专业服务”系统广受金融界人士欢迎,与其不惜巨资、无孔不入的新闻报道直接相关。依托旗下2400名记者,彭博数据终端可向客户提供从金融交易到体育、时政在内的全方位新闻服务。彭博集团的数据终端与新闻产品之间形成互补,数据终端的收益可以保障开展大规模的新闻采编业务,而全面迅捷的新闻报道又可以影响市场,并为彭博数据终端吸引更多的订户。“彭博新闻”财大气粗,令美国传统纸媒叹为观止。《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彭博公司曾租用卫星来拍摄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库欣的美国最大原油储备点,每周拍摄两次,然后通过照片细节比对来判断原油储存量的变化。彭博社记者可以直接接触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大了其新闻产品的竞争优势。

  此间媒体认为,彭博社近年来风光无限,直接得益于在商用数据与新闻业务上“界限模糊”。如在“伦敦鲸”事件发酵期间,多位彭博社记者使用用户登录数据信息来监测被摩根大通驻伦敦交易员的登录信息,以此第一时间获得他们是否离职的消息。利用自身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彭博社不仅率先报道摩根大通交易员在信贷衍生品上进行超大规模投注并造成市场剧烈波动的消息,也第一个正确指出责任交易员“伦敦鲸”的身份。

  此次“窥探门”丑闻的曝光,不仅伤及客户对彭博数据安全的信任,也有可能同时摧毁“数据与新闻互补”这一令彭博集团与众不同的运营模式。彭博首席执行官多克托罗夫也承认,彭博模式有其自身弊端。由于彭博记者经常要做与自己的大客户有关的新闻,同时又要确保新闻业务的独立性,有时候难免产生矛盾。(本报华盛顿5月15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