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同步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26-11-2008

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同步:启动中国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动力组

来源: http://blog.cntheory.com/u/zhangmn/archives/2008/138.html

次贷危机席卷,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经济步入一个风险释放的经济下行过程。中国能否在危机中化解风险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不仅关乎到中国的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全球经济 “ 下一轮经济增长浪潮 ” 中的 “ 风向标 ” 。

发展要有前瞻性,准确预见才能引导经济走出困境。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以及区域经济模式等根本性因素。次贷危机不仅给发达经济体国家,也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痛苦的调整,然而这也恰恰是打破全球经济动态均衡体系的一大契机。

当前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线是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区域整合就是在区域轮动与产业轮动中需求契合点。将区域整合置于启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充分借助当前区域整合的发展契机,重视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实现从 “ 以时间换空间 ” 向 “ 以空间换时间 ” 的战略转变,真正从区域 “ 发展红利 ” 中获取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当前中国区域整合趋势凸现的三大战略背景

当今区域整合已经成为国际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区域整合也正在加速。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东、中、西、东北等各个经济区域全面崛起,呈现出区域经济积极轮动发展的多级格局,出现这一趋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

(一)借助区域整合实现经济转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中国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有两条:一条路径是从空间上观察的,资源要素的区域整合优势,它将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条路径是从时间上观察的,主导产业升级、轮动带动经济转型的路径。把这两条路径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经济持续增长的基 本架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各异,利用这一中国独具的多元化优势,可以通过区域整合和借势,利用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从 “ 以时间换空间 ” 向 “ 以空间换时间 ” 的战略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整合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困境的最佳选择,它不仅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新布局产业链、而且能减少转型阵痛与成本,促进区域经济获得 “ 发展红利 ” 。

(二)区域整合是推进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重点是工业化、城市化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生产力能量,因此,区域整合要置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纵深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总产值贡献度的挖掘潜力还很大。世界知名的城市群经济圈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相当高,例如 美国三大城市群的 GDP 总量达到 6.7 万亿,约占全美国 GDP 的 67 %(三分之二强)。日本三大城市群的 GDP 总量达到 2.86 万亿美元,约占日本全国 GDP 总量的 69 %(三分之二强)。而 2008 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 17.5% 、 9.4% 和 9.5% ,中国三大城市群的 GDP 对于全国 GDP 总量的贡献率只有 36.4 %(三分之一强)。相比之下,作为经济发展主力载体和战略制高点,中国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远未形成国家财富积聚的战略平台。如何改变中国三大城市群 “ 引擎 ” 不足的局面,就迫切需要区域高效整合,提升总体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区域整合是我国主动实现产业内升级与产业域际转移的高效途径

国内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延伸。事实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全球大背景紧密相关。当前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萎缩等因素的倒逼,传统发展模式既有的缺陷会被放大。在进入痛苦的调整期后,长三角、珠三角正在谋思求变,力求尽快实现产业升级与区际转移, 因此在区域整合过程中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热点和重点。例如作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首选地的江西省赣州市,就凭借自己铜、合金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的资源基础优势,通过珠三角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使产能及要素分布优化,不仅使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将迅速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 化,实现区域整合后的 “ 双赢 ” 。

区域整合:启动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动力分析

当前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有两种不同的判断,较为乐观的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波、长周期发展至少延续到 2020 年,奥运之后中国经济不仅不会萧条,而且会维 持近 10% 的增长;较为悲观的认为世界经济正处于第五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下降期,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可能步入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低增长格局。我们不必评价这两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更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性质、主要特征以及能否寻求到新的发展引擎,延长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或是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 长周期。从建国后我国历次经济周期的发展态势看,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期到去年已经持续了 8 年),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 “ 高位型 ” 向 “ 中位型 ” 转变),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会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上 下波动。

如果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那么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当前面临的美元贬值、能源价格上涨、需求下滑等都相当于对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而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还是产业结构特征、需求结构特征、资源结构特征以及区域结构特征等因素。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 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这决定了工业的周期波动与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仍是整个周期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与产业经济结构都将是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内生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