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对策渐清晰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28-11-2008

2008-11-25 

 全球的领导人们再次就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围坐在一起——11月22日至23日,第16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这距离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仅仅一周时间。

  从冬雨连绵的华盛顿到春风拂面的利马,时空的变换丝毫不能减弱人们对这场日益蔓延的危机的担忧。

  尽管构建所谓新的国际金融新秩序还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但与“说的多,做的少”的华盛顿峰会相比,利马APEC峰会多少达成了一些实质性意见。如“承诺在未来12个月内避免为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设新的壁垒,不实施新的出口限制措施”等——虽然APEC不是一个谈判性的机制,但领导人一旦做出承诺,这些承诺便具有很大的约束力。

  可以看到,危机之下,世界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所割裂,而是更加团结。从北京亚欧首脑会议到阿斯塔纳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从华盛顿峰会到利马APEC峰会,过去两个月召开的一系列国际峰会都设置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议题,其象征意义非常明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席卷各国的金融危机,必须加强协调,携手合作。

  合作,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客观要求使然。身在其中,自然不能抗拒。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背后各国之间的政经博弈,则更能显示新时期下经济全球化的诸多新特点。而这其中,中国因素绝对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观察点。

  纵观最近召开的国际峰会,“中国”往往成为会议上的热门词汇。这一方面是各国渴望“中国出手相救”现实需求的反应,其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经济全球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早期的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但在当代,一方面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化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市场的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必然是各种不同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相互竞争,各种体制同时并存、不断变革的时代。

  这场金融危机的到来第一次对比了各种模式。当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欧洲的福利资本主义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时,过去30年取得成功的“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便被凸现出来。

  当然,中国至今保持谨慎、低调的态度有其原因:这也许是“中国模式”走向前台、占据更多话语权的机会,但却不能说“中国模式”一定就能拯救世界。因为面对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各国经济管理体制能否适应未来变化,能否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中国,也在寻求解决之道。出席APEC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访问了哥斯达黎加、古巴和秘鲁三个拉美国家,并与三国签署了各种经贸协议,希望与拉美国家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的意愿明显。

  之前,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中国较大的贸易伙伴,但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区域的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出口面临巨大压力。而随着南美力量的加入,中国获得了新的“减压器”。

  而当中国跳起“拉丁舞步”,其应对这场危机的对策也逐渐清晰:对内,拿出4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加强消费,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外,进一步寻求贸易多元化,寻找能够分担风险的平衡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