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 欧美大银行新动向及启示
信息来自:新华网 · 作者: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项俊波 · 日期:01-07-2010

20100604


 

纲要

 

积极变革:后危机时代欧美大型银行的应对之道

一是重组并购形成新型银行集团,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去杠杆化和变革管理层,主动迎接监管约束的变化。

三是积极进行瘦身,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

四是发挥大型银行比较优势,紧抓市场回暖机遇巩固投资银行市场地位。

五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渡过危机,采取积极策略避免国有化。

六是调整区域市场布局,积极谋求新兴市场增长机遇。

七是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专门应对监管新规则。

审慎乐观:后危机时代欧美大型银行前景展望

进入2010年欧美大型银行经过调整已出现复苏,但应审慎乐观。

首先,欧美各国实体经济增长驱动力不足,主权债务危机扩散加剧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其次,金融市场旧的风险尚未完全消化,新的风险又在不断积聚。

再次,从全力救市到银行业改革法案出台,监管政策发生深刻变化。

最后,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被低估,实现完全复苏也需时日。

发展有道:欧美银行业新动向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大银行必须契合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产业链分工。

启示之二:大银行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规则。

启示之三:大银行必须始终保持核心业务竞争优势。

启示之四:大银行必须追求一定的业务经营规模。

启示之五:大银行必须坚持综合化发展道路。

启示之六:大银行必须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

启示之七:大银行必须创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全文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一般是指2009年中期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基本消除、世界经济完全复苏之间的时间段。在后危机时代,随着金融危机冲击烈度的逐渐趋缓,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期。但由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彻底革除,经济、金融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而后危机时代仍处于一种整体的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后危机时代,欧美大银行是如何参与博弈、应对挑战、适时适度作出调整,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积极变革:后危机时代欧美大型银行的应对之道

  危机催生变革,变革创造机遇。当前,各大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由于经济收缩、监管趋严,无论是常规业务拓展还是新兴业务创新都受到了较大影响。但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历史上后危机时代往往都是政策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为金融部门创造了产业整合重塑的重要机遇,为银行主动实施战略转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大型银行要重塑辉煌,就必须实施变革,以适应新的市场,适应新的监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美大型银行正在进行积极的变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重组并购形成新型银行集团,增强抗风险能力。为了获得赖以生存的流动性,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金融巨头不得不接受政府的重组要求,从而诞生了数个超级商业银行集团,如高盛银行集团、摩根士丹利银行集团、摩根大通银行集团、花旗银行集团、美国银行集团、富国银行集团等。由于兼具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双重优势,这些新机构开始成为新一代金融市场的主角。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现代化法案》之后美国银行机构一次重大的变革。偏于保守的欧洲大型银行主要采取并购的方式,比如联合莱斯特银行和哈利法克斯银行分别被西班牙国际银行和劳埃德银行并购,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分别收购德国邮政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收购银行保险巨头富通集团等。总的说来,通过兼并重组,各家大型商业银行集团极大地增强了抵御危机冲击的能力,比较顺利地走出了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期。

  二是去杠杆化和变革管理层,主动迎接监管约束的变化。后危机时代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持续性去杠杆化。各大银行纷纷重新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削减贷款,提高资本金。许多美国大型金融机构还按照政府的监管要求,从杠杆率较高的投资银行转型为杠杆率较低的商业银行。同时,大型银行为实施战略转型,谋求变革,还大力撤换管理层。花旗集团曾经在三周之内更换五个高层,而美国第一大银行美银美林的总裁刘易斯也在2009年末离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型银行大多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管理层的更替,一些新的掌门人比如美银美林的新总裁已经在金融市场和监管层确立了良好的信誉,这为大银行进一步实施战略部署、全面恢复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积极进行瘦身,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遭受重创的大型银行已无暇顾及危机前建立的庞大业务版图,或被动或主动地剥离非战略业务 单元,以集中有限的资源,保住自身的核心业务。法国兴业银行(24.15,-0.38,-1.55%)2009年末进行了战略评估,重新调整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预计在未来将出售更多资产和交易相关业务。苏格兰皇家银行计划在2010年通过减持、出售部分资产,将资产规模减少5000亿英镑,并将存贷比从150%左右降低至100%。花旗集团自2007年以来完成了35项资产剥离,2010年初又出售了其菲布罗商品交易部门,以获得更多资金。

  四是发挥大型银行比较优势,紧抓市场回暖机遇巩固投资银行市场地位。由于各家大型投资银行在转型为商业银行集团过程中,始终牢牢控制着投资银行 业务等高端领域,并且始终是在监管允许的框架范围内进行操作。因此,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回暖,竞争对手迅速出局,许多拥有投资银行业务背景的大型银行集团把握住了市场机遇,不仅摆脱了困局,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和高盛银行集团都在后危机时代重新树立了其投行业务霸主的位置。

  五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渡过危机,采取积极策略避免国有化。危机严重时期,欧美大银行普遍开展了政府公关,最终确实得到了大量的流动性支持,如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延期偿还等各种政策优惠,但也接受了很多苛刻的约束条件。因此,一旦情况好转,华尔街大部分银行就提前偿还政府借款,不但树立了企业走出危机的良好形象,也使得政府国有化华尔街的政策失去了基础。事实上,华尔街的大型银行集团利用公共资源来应对危机是如此之妙,以至于后来有许多知名学者包括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就评论,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对于华尔街而言几乎是无条件的。

  六是调整区域市场布局,积极谋求新兴市场增长机遇。此次金融危机对欧美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金融业务发展空间也随之收缩,喘息未定的大型银行不得不重新考虑区域市场布局,纷纷将目光转向中国等新兴市场。比如,汇丰银行20099月宣布,其集团行政总裁的主要办公室将迁往香港,以集中发展新兴市场。这是汇丰银行面对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东移这一趋势采取的重要措施,力图同时在两个战略市场开展业务经营。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在缩减资产规模的同时,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确定为核心市场,明确表示将在中国发展企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

  七是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专门应对监管新规则。自2009年末以来,美国和欧洲的监管不断加强,工具持续创新,涉及对象的范围日益扩大。原本试图通过转型为商业银行集团来规避监管风险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在欧美各国的强大监管压力之下,其业务发展越发显得举步维艰。2010年春季爆发的美国衍生品投资欺诈调查案,涉及范围几乎波及整个华尔街,实施调查的主体涵盖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虽然案件仅仅起因于某几个衍生品交易过程中涉及的信息披露问题,但是在金融市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背后体现出的监管决心令各大金融机构不得不作出最快调整。高盛集团作为首当其冲的大银行,立即组建了内部委员会,研究如何解决与投资者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以及更好地披露所从事的投资交易活动,并且成立相关部门,研究和应对未来监管方面的新规则。

  审慎乐观:后危机时代欧美大型银行前景展望

  2009年,欧美银行业基本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最深重的阶段,多数大银行大幅减亏或者扭亏为盈。进入2010年,欧洲大银行持续着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美国大银行的股价也由于高额盈利而全面飙升。可以说,后危机时代,欧美商业银行集团通过不断的变革,确实取得了较为积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目前断言金融危机的阴霾已经从欧美上空彻底散去,恐怕为时尚早。事实上,从宏观经济到金融市场、从各国监管当局政策变化到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都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后危机时代的欧美商业银行前景仍需审慎乐观。

  首先,欧美各国实体经济增长驱动力不足,主权债务危机扩散加剧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本质上,欧美大部分国家的相对复苏是政府政策驱动的结果,个人消费并没有被有效激活,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开始实施退出策略,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因缺乏驱动力而出现逆转。实际上,正是由于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 欧美各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严重拖累了经济复苏。以欧元区为例,其经济已经深陷坏账和惜贷两大难题之中,复苏形势非常严峻。雪上加霜的是,本来就步履蹒跚的欧美经济复兴的步伐又遭受了新一轮的主权债务风险的冲击。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异常脆弱,宏观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使得世界经济存在着再度陷入衰退的危险。

  其次,金融市场旧的风险尚未完全消化,新的风险又在不断积聚。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在后危机时代初期表现出一定的反弹势头,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欧美金 融市场的各种表象,其未来前景总体呈现相对较高的系统风险。据英格兰银行估计,未来4年,英国银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减记规模将达到5000亿英镑。欧洲中央银行则估计,到2010年底,欧元区商业银行的资产减记规模将达到6490亿欧元,而目前仅报告了3650多亿欧元。这样,整个欧洲包括英国和欧元区的资产减记潜在规模将突破万亿欧元。美国尽管大型银行破产浪潮已经过去,但是中小银行倒闭风潮依旧此起彼伏。新一轮的主权信用危机也再次将大型金融机构 置于巨大的危机之下。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国73家大型银行对爱尔兰、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风险敞口共计1760亿美元,且大部分敞口都集中在美国的最大10家银行,如摩根大通集团对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84亿美元,纽约梅隆银行对爱尔兰的风险敞口为23.2亿美元。目前看来,主权债务风险已是金融市场首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欧美大型商业银行现阶段最大的潜在风险。

  再次,从全力救市到银行业改革法案出台,监管政策发生深刻变化。在2009年底之前,总的说来美国的监管政策还是较为宽松的。但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面临巨大公众压力的情况下依旧配发高额薪酬,导致全国民意激愤,最终触发了银行业征税议案沃尔克法则,以限制金融机构的规模及其交易活动, 禁止银行运作自营交易或在对冲基金中进行投资。这一法案是美国在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之后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美国银行机构经营模式在未来将面临 较大的不确定性。在实施新一轮全面的银行监管方面,欧洲与美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广泛而深刻的监管变革,将迫使欧美大型银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未来挑战。

  最后,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被低估,实现完全复苏也需时日。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尽管在逆境中迅速实现扭亏为盈,但是其背后却存在着风险低估的深层次隐 忧。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在200911月所预言的那样,这些大银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有重大的缺陷,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损失没有体现在报表中。事实上,为了在报表中更多地体现盈利,各大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制度,有意压低消费信贷相关资产的风险和拨备。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将面临着诸如房屋权益抵押贷款和商业地产贷款坏账、货币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监管政策日趋严格等各种不利因素,这些都可能成为银行机构复苏的掣肘。同时,各大银行在大刀阔斧的兼并重组后,理顺内部关系、重整企业文化,也需一定时日,而且这种内部调整往往会带来新的冲突,难以确保成功。

  发展有道:欧美银行业新动向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历史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对当时的全球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大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每次危机中幸存下来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 总结经验,往往能够在危机之后主动适应市场和监管等挑战,把握时代变革的重要机遇实现新的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后危机时代欧美大型银行的新动向中,就蕴含着诸多值得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关注和思考的启示。

  启示之一:大银行必须契合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产业链分工。不可否认,欧美经济仍然是当今全球经济的核心和引擎,欧美金融业仍然是全球金融业的翘 楚和先导。欧美大型银行作为欧美金融业的基础,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财务基础遭到一定的破坏和侵蚀,被迫在与监管的博弈中进行不断变革,或主动或被动地作出种种内部调整。但整体而言,其市场定位和业务模式实质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仍然与其在全球金融产业链所处的地位相适应,并没有在所谓的深刻反思和全面检讨中退缩。

  启示之二:大银行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规则。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事的活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即使大银行有较多的产品和服务属于虚拟经济范畴,但银行本身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一旦超出实体经济范围,就有触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后危机时代的欧美大型银行纷纷认同和回归这 一基本规则。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迪特在2009年年报致股东的信中也公开承诺:我们的核心使命不是做金融超市或影子银行,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从一家真正的银行的基本功能出发,即存款、机构信贷、个人贷款、客户交易服务。

  启示之三:大银行必须始终保持核心业务竞争优势。后危机时代欧美各大银行的现状表明,只要拥有核心业务竞争优势,在剥离不良资产、实现轻装上阵之后,照样可以迅速起死回生。相反,如果一家金融机构的业务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旦受到内外部意外情况的冲击,往往很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彻底从金融业中消失。大型银行要确保基业常青,就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建设问题,始终如一地下大力气寻找、培育、巩固、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

  启示之四:大银行必须追求一定的业务经营规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大则不倒的潜规则饱受欧美各国主流媒体的非议,监管部门也在反思大机构的合理规模问题,探讨拆分大型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但金融业务的实践自然有其内在规律,一定的经营规模对大银行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选择。进入后危机时代,欧美大银行在被迫瘦身保命的同时,依然不忘适时出击,扩大特定业务条线乃至整体经营规模,通过争取足够的市场份额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和其他非经济效益。

  启示之五:大银行必须坚持综合化发展道路。尽管遭受了危机的冲击,欧美各家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在危机中实施转型,重组为新型的商业银行集团,但投 行、金融市场交易等非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依然备受重视。欧美各大银行2010年第一季度报表显示,投行自营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盈利的主要贡献来源。美银美林集团和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取代原来花旗集团在投行业务方面的统治地位,充分说明即使在经济收缩期,合理的综合化经营依然符合银行范围经济基本原理,依然适应客户多样化、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启示之六:大银行必须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都不可回避经营全球化的问题。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部分欧美大型银行虽然都在削减规模,但主要是撤并业务条线、剥离非核心业务,而非单纯地否定全球布局,一味缩短经营战线。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部分原来本土化色彩浓厚的大型银行,趁着金融危机竞争对手陷入困境的时机,通过并购获取其海外分支机构网络和客户资源,进一步完善自身全球经营格局,为下一轮竞争奠定基础。

  启示之七:大银行必须创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面对全球新一轮监管浪潮,欧美大银行原来看似比较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在新的监管模式下显得力不从 心。由于涉嫌衍生品交易欺诈,近期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大银行纷纷受到各国政府调查,个别问题甚至引发刑事程序。为应对未来全球监管体系的新变化,大银行在 内部风险控制问题上必须具备前瞻性,不仅仅在业务模式上要创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设计和运行上也应有所创新。(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 项俊波 责任编辑 贾瑛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