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为何一直姓“欧”?
信息来自:2011年06月15日 09:55:5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作者:( 编辑:邱小敏 ) · 日期:15-06-2011

    

    从194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至今,历任总裁都由欧洲人担任,这不禁让人们疑惑,这究竟是一个世界组织,还是一个欧洲组织?

    “凭什么一直让姓‘欧’的当掌柜?”无数人堵在楼门外,有的宣泄不满情绪,有的手捧简历毛遂自荐。难怪这个职位如此惹火,因为这可不是一般小店,而是大名鼎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随着第11任IMF总裁卡恩因涉嫌性侵犯而离职,下一任IMF总裁是否仍是欧洲人,再度引发争论。

    IMF往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等国为了稳定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决定成立国际性常设金融机构。1945年12月27日,IMF和世界银行同时在美国华盛顿诞生。

    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项目贷款,帮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重要项目。IMF的主要活动则是稳定国际汇兑,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

    表面上,这是两个世界性金融机构,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世界银行的行长清一色是美国人,IMF的总裁也几乎一直由欧洲人把持。这逐渐成为一个“潜规则”,年复一年从未被打破。

    然而,多年来,由欧洲人掌控的IMF却屡受诟病。有批评指出,IMF偏袒与欧美公司有良好关系的资本主义军事独裁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援助都是“有条件地”批出:受援助国需要实行基金建议的经济改革。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实际上适得其反。

    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国为了获得援助,采用了全套IMF提出的经济政策,而一度被IMF推崇为“模范国家”。然而,2001年,在获得了来自IMF的近400亿美元紧急贷款的情况下,从第二季度开始,阿根廷经济形势还是一溃千里,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生产都明显下降。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由IMF倡议的紧缩财政预算和私有化重要资源开发项目所致。同时,多年推行比索与美元1:1的固定汇率制导致阿根廷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出口减少,外债雪球越滚越大。

    自此,阿根廷和IMF的关系日趋紧张,阿根廷前总统基什内尔动用外汇储备提前偿还了IMF贷款,获得了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并从此拒绝接受IMF对阿根廷经济状况的评估。

    在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时任IMF总裁的法国人康德苏对亚洲国家采用的援助条款更是到了激起民愤的地步。它要求受援国必须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开放金融市场、放松外汇管制、最大限度紧缩通胀并削减财政开支,甚至要求政治改革。

    以菲律宾为例。从1980年开始,菲律宾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接受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结构调整贷款。然而,在接受了IMF的“改革”条件后,出口部门受到巨大冲击,菲律宾的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至今,菲律宾国家一半的财政预算都用于还债。

    面对这些苛刻的条件,时任马来西亚首相的马哈蒂尔曾破口大骂:“这样还不如让康德苏来马来西亚当总统算了。”

    挑战“潜规则”

    随着IMF改革中新兴国家份额的上升,IMF的“潜规则”正面临挑战。

    5月24日,金砖五国驻IMF执行董事联名签署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指出IMF需要作出重大改革并增加体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就要求IMF摒弃由欧洲人担任总裁这一“陈腐的、不成文的”旧俗。

    金砖五国在声明中表示,对欧洲高层官员最近的“IMF总裁应继续由欧洲人担任”的公开言论感到担心,并指出这些言论与2007年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的公开声明相抵触——“下一任总裁肯定不会是一位欧洲人”,“卡恩将很可能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出任IMF总裁的最后一名欧洲人”。

    阿根廷经济部长阿马多·布杜在卡恩辞职前也表示,阿根廷政府希望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接替卡恩的职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近期也表示,目前是打破欧洲人担任IMF总裁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既不是法律,也不是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哈罗德·詹姆斯撰文指出,“IMF需要一个这样的总裁:他超越政治逻辑,会在新的全球秩序中管理经济。下一任IMF总裁应该是东方人,而不是西方人;应该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不是政治家;应该是极具远见之士,而不是战略家。”

     美国“垂帘听政”

    与新兴市场对IMF总裁职位的虎视眈眈相比,美国人似乎更钟情于甘当“第一副总裁”。尽管总部设在华盛顿,但美国人一直无意与欧洲人争夺IMF总裁之位,即使是唯一的一位美国总裁安妮·克鲁格,也仅仅上任两个月就将位置交还给了欧洲人罗德里戈·拉托。

    即使不坐第一把交椅,美国也足以四平八稳地“垂帘听政”。美国是IMF最大的股东,按照IMF章程,它是唯一对IMF投票权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国家,其态度对IMF总裁遴选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美国历年来一直把持着第一副总裁的位置。

    根据路透社引述IMF消息说,美国已提名克林顿政府的白宫国际经济顾问和副财长利普顿接任今年8月将要退休的IMF现任第一副总裁、美国人利普斯基的职务。美国此次依然无意参与IMF总裁之争。

    截至目前,作壁上观的美国对IMF新总裁人选未作任何正式的指向性表态,仅表示美方支持的候选人应具备深厚经验和领导能力,同时能够在IMF的成员中博得广泛支持。

    但有专家认为,美国人很难支持欧洲以外国家的候选人。因为它不希望在下一轮的世界银行行长竞选中欧洲跳出来唱反调。

    不论此次新兴经济体能否成功争取到IMF总裁的位置,正如金砖五国的联合声明所说,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来说,该组织管理层中应当有比例适当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成员代表,这一点至关重要。记者 李小晓

    IMF确定下任总裁候选人 以色列央行行长出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6月13日发布声明称,法国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和墨西哥央行行长阿古斯丁·卡斯滕斯为该组织下任总裁候选人。

    声明没有提及另一位参选人——以色列央行行长费希尔,他在提名程序结束一天后意外宣布竞选IMF总裁。费希尔今年67岁,比IMF首次担任总裁者的年龄规定大两岁。IMF发言人表示,执行董事会无权就总裁年龄问题对该组织章程进行修改。

    IMF在声明中称,将在美国华盛顿对拉加德和卡斯滕斯进行面试,以对二人的优缺点“达成共识”,最后可能再次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确定总裁人选,预计遴选程序于6月30日完成。

    目前,拉加德已赢得欧洲国家、大部分非洲国家、阿联酋、俄罗斯、韩国以及印尼等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卡斯滕斯的支持者主要为拉丁美洲国家。

    分析人士认为,费希尔的出局使拉加德的竞选之路更为平坦,外界普遍预计其将成为IMF首任女总裁。

    13日,卡斯滕斯承认自己竞选成功的几率很小。他称,新兴经济体要获得IMF总裁一职也许需要多次竞选才能实现。(陈听雨)

    IMF总裁争夺缘何如此激烈

    一场性侵犯官司让一度叱咤风云的多米尼克 斯特劳斯-卡恩丢掉了乌纱帽。围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这一“宝座”,不肯撒手的欧洲和跃跃欲试的新兴经济体掀起一场“鏖战”。

    欧洲国家急于保位

    身为法国前财政部长,后又出任IMF总裁,卡恩在欧洲政坛享有颇高声望,一度被认为是法国总统萨科齐2012年竞选连任的主要竞争对手,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性侵犯指控几乎断送了他的政治前程。

    政治是残酷的。当身陷囹圄的卡恩还没宣布辞去IMF总裁一职时,他就已被昔日的政治“朋友们”抛弃了。一些欧洲国家按捺不住内心的焦急,开始放言要再找一个欧洲人接替卡恩,以保住IMF总裁的“宝座”。

    一个热门人选迅速浮出了水面,她就是法国现任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娜 拉加德。5月25日,拉加德正式宣布参选IMF总裁,随即得到了欧盟的支持,成为欧洲的不二人选。

    从卡恩5月14日因涉嫌性侵犯一名酒店女服务员被美国纽约警方带走到欧洲推出新的候选人,前后仅10来天,如此高的决策效率对于有着27个成员国的欧盟来说绝非易事,欧洲急于保住IMF总裁一职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自己的这点“私心”,欧洲国家毫不掩饰。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内的欧盟及成员国领导人均公开表态:由美国人领导世界银行、欧洲人领导IMF的惯例仍需维持,新一任IMF总裁还得让欧洲人当!

    总裁权杖价值几何

    欧洲人霸着IMF总裁的位子不肯撒手自然是看中了其手中握有的权力。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IMF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IMF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行正常,它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一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治理的核心机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IMF在世界经济协调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落实20国集团共识的枢纽。按照卡恩的说法,IMF“处于中心”,而IMF总裁正是这个中心的“总指挥官”。

    根据IMF章程,总裁负责领导IMF所有雇员,并根据执行董事会的指示,负责基金组织的业务工作。虽然IMF总裁由执行董事会选举产生并要听命于执董会,但其对IMF日常工作所能施加的个人影响不容低估。

    最近的例证就是IMF在卡恩的领导下积极帮助欧元区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在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巨额救助中,IMF都和欧元区国家按照1比2的比例共挑重担,并积极参与救助计划的制订和监督执行。如此大规模的救助和参与,在IMF的历史上实属少有。无怪乎一些发展中国家抱怨,IMF这次的慷慨和当年对待发展中国家的苛刻形成了鲜明对比。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一切与卡恩的积极推动不无关系。而欧洲人担心丢掉IMF总裁这顶“官帽”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新兴经济体跃跃欲试

    但是,继续由欧洲人担任IMF总裁已经不再顺理成章。面对欧洲咄咄逼人的架势,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正利用这次改选向欧洲人长期把持IMF总裁的所谓惯例发起挑战。

    IMF执行董事会内代表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的五位执董5月24日发表联合声明说,遴选新任IMF总裁应当摈弃该人选必须来自欧洲国家的成见,在IMF管理层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对于提高该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一个突出表现就是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高管大多来自发达国家,甚至形成了由欧洲人和美国人分别担任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的惯例。

    实际上,这一惯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优势所决定的,通俗点讲,就是钱说了算,因为欧美在IMF和世行中所占的出资份额最大。

    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着深刻变化,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上升。与之相适应,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呼声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20国集团框架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同意对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其中欧美稳当一把手的惯例必须破除。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评论称,在IMF65年的历史中,法国人掌舵的时间长达35年,那是因为直到20世纪末,欧美都是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然而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开始向东方新兴市场转移。

    格局变迁长路漫漫

    根据IMF公布的总裁遴选程序,候选人提名截止到6月10日,新总裁人选有望在6月底诞生。目前,发展中国家也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墨西哥央行行长阿古斯丁 卡斯滕斯被认为是最大热门。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长素林 比素万则呼吁亚洲国家联合提名一位候选人。

    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这次勇于挑战至少表明,随着全球力量对比的天平由西向东倾斜,发展中国家自信心不断增强,欧美发达国家已经不能完全自己说了算。

    身为欧洲的候选人,拉加德试图淡化自己的“欧洲背景”,竭力向新兴经济体示好。刚宣布参选不久,拉加德便对新兴市场国家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访问,以寻求他们的支持。在“拉票”之旅的第一站巴西,拉加德表示,如果当选,她将进一步推动IMF改革,以加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性,强化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应当是IMF改革的当务之急。

    IMF总裁之争可以说是国际经济治理改革的一块试金石,但尚未触及根本,如何真正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代表性才更具有全局意义。

    在20国集团框架下,发达国家迫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上已同意将IMF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的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可谓是一大进步。在2010年的20国集团韩国首尔峰会上,发达国家进一步同意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IMF份额,欧洲国家还被迫同意让出IMF执董会中的两席给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银行份额调整已先行一步,IMF还有待落实。

    就IMF总裁选战而言,如果单纯从投票权上来看,拉加德的胜算应该更大。法国外交部长阿兰 朱佩前不久声称,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8国集团力挺拉加德。目前,欧洲国家在IMF约占36%的投票权,其中欧盟27国为31.6%。在8国集团成员中,仅美国在IMF的投票权就占到了16.7%,如果再算上其他发达成员的票数,拉加德已经稳获过半数支持,而发展中国家票数则相对分散。这凸显出当前以IMF为代表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欧美主导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依然任重道远。(半月谈驻布鲁塞尔记者 尚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