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组织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信息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作者: · 日期:02-12-2014

2014年9月

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基金组织在许多领域行动起来,向其188个成员国提供支持。它增加并配置了贷款能力,利用跨国经验提供政策方案,并对自身进行改革,使其能对成员国的需要做出更有效反应。

建立危机防火墙。为了满足遭受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的国家不断增加的融资需要,并帮助增强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性,基金组织自危机爆发以来大幅提高了其贷款能力。一方面,成员国承诺增加份额认缴(基金组织的主要融资来源),另一方面,基金组织与成员国签订了大额借款协议(包括最近4610亿美元的承诺)。 

增加危机贷款。基金组织全面改革了贷款框架,使其更好地适应各国需要,且更加重视危机防范。同时,基金组织还简化了贷款附带条件。自危机开始以来,基金组织对成员国的贷款承诺已超过6000亿美元。 

帮助世界最贫困人口。基金组织对有关低收入国家的政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将专门用于优惠贷款的资金扩大至原先的四倍。

加强基金组织的分析和政策建议。基金组织监测、预测、风险分析和政策建议是利用基金组织的全球视角和以往危机的经验教训,随着危机发展,成员国对这种监测、预测和政策建议的需求很大。基金组织还在参与目前为改革全球金融架构而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工作,其中包括与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体20国集团进行的合作。 

改革基金组织的治理。为加强其合法性,2008年4月和2010年11月,基金组织就广泛的治理改革达成协议,以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的重要性。后者的改革还将保护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在基金组织的影响力。改革尚未生效。

改革基金组织的贷款框架 

为了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更好地向各国提供支持,基金组织增强了其贷款能力,并批准了对贷款方式的重大改革,包括提供数额更高且更多集中在前期的贷款,并根据各国不同的实力和情况具体制定贷款条件。 

为表现强健的国家设立信贷额度。灵活信贷额度(FCL)于2009年4月设立,2010年8月得到进一步强化,是面向经济基本面非常强健的国家的贷款工具;它提供大额和可预先使用的基金组织资金,主要作为防范危机的一种保险形式。一旦批准一国使用这项信贷额度,就不再有政策条件限制。已向哥伦比亚墨西哥波兰提供了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灵活信贷额度(这些安排下尚无资金被提取)。灵活信贷额度的使用已被证明能降低借款成本和增加政策回旋空间。 

以灵活的条件获得流动性。地区或全球金融市场压力上升,使原本不存在危机风险的国家受到影响。在压力期间向这些未直接遭受危机的国家提供迅速和充足的短期流动性,能支持市场信心,控制危机蔓延,并降低危机的总体成本。预防性和流动性额度就是为了满足那些基本面良好但仍存有一些脆弱性的成员国的需要——马其顿和摩洛哥已使用预防性和流动性额度。 

改革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基金组织的所有贷款,包括低收入国家的贷款规划,都不再使用结构性实绩标准。结构改革继续是基金组织支持规划的一部分,但更偏重于那些对于一个国家的复苏有重大意义的领域。 

强调社会保障。基金组织正在帮助各国政府维持、甚至提高社会开支,包括社会救助。特别是,基金组织提倡采取措施,增加可以减轻危机对社会中最脆弱群体影响的社会安全网计划的开支,并提高其针对性。 

危机规划审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基金组织实施了针对其支持规划的审查。审查发现,基金组织在规划设计、应对单个国家的需求以及帮助各国避免危机期间出现更坏经济后果方面发挥了更灵活、更包容的作用,并提供了更多且集中在前期发放的贷款。许多参加第二轮危机规划的国家身陷困境,且往往持续时间更久,但在与之前规划相一致的框架中,项目设计与融资似乎应对了各国的具体需求。

帮助世界最贫困人口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基金组织对低收入国家政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改革。改革之后,基金组织的规划更具灵活性,更适合低收入国家的具体需求,贷款条件得到了简化,优惠程度大为提高,社会支出的保障也得到了更多重视。 

增加资源。扩大了2009-2014年低收入国家通过“减贫与增长信托”可获得的资源,符合20国集团首脑在2009年4月发出的、关于在今后2至3年使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能力翻倍并提供60亿美元额外的优惠融资的呼吁。2009年基金组织对低收入国家提供的优惠贷款承诺总额达38亿美元,是历史水平的约4倍。2009-2013年的优惠贷款承诺总额达到约100亿美元。 

建立灾难后减债信托通过这个工具,基金组织积极参与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最贫穷国家的国际减债工作。2010年通过该信托融资的减债金额达到2.68亿美元。 

建立危机防火墙

作为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项关键的努力,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体20国集团于2009年4月同意,将基金组织的借入资金(作为份额资金的补充)提高5000亿美元(提高后的总额是危机前总贷款资源2500亿美元的三倍),以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 

2010年4月,执行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关于扩大“新借款安排”和提高其灵活性的建议。根据该建议,随着十三个新参加国和机构的加入(其中包括数个新兴市场国家,它们为此次大幅扩充提供大量资金),新贷款安排将扩大到约3675亿特别提款权(约相当于5600亿美元)。2011年11月15日,波兰国家银行作为新成员加入新贷款安排,使安排总额达到约3700亿特别提款权(约5700亿美元),新成员数达到14个。自2011年4月以来,已经七次启动扩大的新借款安排,为基金组织提供了重要的资金。 

2012年4月,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和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联合商定,通过新一轮的双边借款,进一步增加基金组织的资源。38个成员国或它们的中央银行做出了承诺,当前的承诺总额为4610亿美元。截至2014年8月底,已最终签订了35项总额为4410亿美元的协议。这些借款协议是份额和新借款安排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2010年12月批准、但仍未生效的第14次份额总检查将使基金组织的永久资金扩大一倍,达到4770亿特别提款权(约7370亿美元)。新借款安排将从3700亿特别提款权缩小到1820亿特别提款权,于参与方缴纳其第14次份额总检查下的增资时开始生效。 

除了提高基金组织自身贷款能力外,2009年,成员国同意普遍分配相当于250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使特别提款权增至此前的近十倍。这使许多国家(包括低收入国家)的储备大幅增加。 

加强基金组织的分析和政策建议

2011年三年期监督检查之后,基金组织采取了重大举措,目的是在全球化和互联性加强的全球环境下增强监督。这些举措包括,改革监督法律框架以纳入溢出效应问题(一国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其他国家),深化对风险和金融体系的分析,加强对成员国外部头寸的评估,以及更加迅速地处理成员国关注的问题。 

作为推动这一行动计划取得进展的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执董会于2012年7月通过了一项新的综合监督决定,以加强监督工作的基础法律框架。执董会还讨论了试验性外部稳定报告,该报告对世界几个最大经济体的对外部门进行广泛的、多边一致的分析。2012年9月,执董会通过了一项新的金融部门监督战略,该战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督的具体重点步骤。2013年9月针对该战略撰写了一份进展报告。鉴于资本流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执董会认可了关于资本流动的放开与管理的机构观点,目的是指导基金组织的监督工作及向成员国提供的建议。 

此外,风险分析得到加强,包括采用跨国视角,并与金融稳定委员会联合开展早期预警演习。加强了对实体经济、金融部门和外部稳定之间联系的分析。还开展了有关工作,分析和理解金融贸易的内在联系的日益加强对监督的影响(包括溢出效应报告),以及对旨在增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贷款工作的影响。

2014年三年期监督检查拟于2014年10月结束。该检查考虑了基金组织如何有效实施新的综合监督框架以及如何确保基金组织监督继续在高度互联的后危机世界中更好地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在全球有 2 亿人失业、许多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的情况下,基金组织在内部成立了“就业与增长工作组,”,该工作组提议采取有关步骤和指导原则,使基金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成员国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收入分配方面的目标。 

改革基金组织的治理,更好地反映全球经济

在增强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一项重中之重是治理改革的完成。 

2010年12月15日,理事会在第14次份额总检查背景下批准了全面的治理改革。改革方案内容包括,将份额扩大一倍,将把超过 6%的份额比重转移给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同时保护最贫穷成员国的投票权比重。改革还将使执董会更具代表性,并全部由选举产生。 

《协定》修正案的生效要求是,在188个成员国中,占投票权85%的五分之三(或113个)成员国必须接受修正案,而且在2010年11月5日占当日总份额比重不低于70%的成员国必须同意其增资。当前,超过所需数目的成员国已经接受《协定》修正案,但它们所代表的基金组织投票权不足——占总投票权的77%,而要求是85%。占总份额79%以上的成员国已经同意其增资。

议定方案是2008年4月批准并于2011年3月3日生效的份额与话语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根据这些改革,54个成员国的份额增加,其中受益最多的将是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由于基本票(占总投票的比例将是固定的)增加,另外135个成员国(包括低收入国家)的投票权增加。加上第十四次份额总检查,向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转移将为9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