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 人口红利不能只靠人口数量
信息来自:中国网 · 作者:郭文婧 · 日期:21-03-2013

2013-1-21

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侠1月14日在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说:“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逐步完善政策。”

  近年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不要调整,引起广泛争议。一派主张,中国少儿人口出现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趋势,妇女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正常人口生育更替水平,已出现严重的“少子化”。为应对此趋势,以及随之到来的社会老龄化,应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实行从“一胎政策”到“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软着陆。另一派认为,中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是稳定的,除了个别一些非常发达的大城市外,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旦放弃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肯定会大幅度反弹,因此,要想稳定住低生育水平,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的少儿人口确实在大幅下降,确实会引起人们对老龄化社会和劳动力短缺的忧虑,进而产生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加上人口变迁对社会发展影响具有滞后性,未雨绸缪,现在开始思考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也是应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立刻对现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行调整,实际上,立刻调整现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除了低生育水平肯大幅度反弹的忧虑之外,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也是不利的,可能会给我国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利。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五大红利,一是人口红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二是制度红利,不断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积极性;三是全球化红利,摊低成本,扩张市场;四是要素红利,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五是教育红利,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这五种红利都发生了作用,但贡献最大的还是人口红利。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有一个论断说,存在二元结构的国家,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过程,其中的转折点,就人们常说的“刘易斯拐点”。现在我国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人们不禁担心“刘易斯拐点”离我国还有多远,甚至有学者推测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将在2015年前后进入零增长,从而出现“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可怕吗?如果我们在思维定势下,确实很可怕。研究发现,在既有的发展模式下,“刘易斯拐点”必然会带来经济衰退。和一般经济危机不同的是,人口收缩期将至少持续15年,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更加漫长。目前我国主张应尽快对我国人口政策进行调整的学者,基本上都是以此为根据。但是,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实质,那就是如果我们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逐渐由粗放型规模型发展模式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刘易斯拐点”的魔咒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因此,思考我国的人口政策,我们有必要摆脱基于数量基础上的人口红利固定思维模式,应该在人口的质量上下功夫,在制度、生产要素、全球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育红利,研究就发现,制造业的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职工全部由初中学历改善为高中学历,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改善为大专学历,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又如制度红利,其作用我们可以从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养老保障制度等,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治理,我国的制度改进都还有很大的空间。生产要素资本化,全球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革空间更大。因此,在现有人口政策下,即使我们无法避免“刘易斯拐点”的魔咒,但至少可以推迟它的到来。

  从我国长久发展的角度考虑,增大制度红利、要素红利、教育红利、全球化红利的紧迫性,显然要比基于数量基础上的人口红利更重要一些。如果我们过于追求基于数量基础上的人口红利,将增加我们对追求制度红利、要素红利、教育红利、全球化红利的惰性。因此,我国人口政策需要调整是毋庸质疑的,但调整的内容和实施机会的窗口确是需要反复斟酌的。从目前来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完善政策,着力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好计划生育家庭的现实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