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人民币不升值有道理
信息来自:新华国际 · 作者: · 日期:27-09-2010

2010-09-21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华网北京9月21电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中国不让人民币升值有道理”文章,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尽管华盛顿人人都认为人民币应升值,但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这么想。难道中国人是对的?毕竟,华盛顿将贸易失衡归咎于他国操纵汇率的阴谋诡计是很容易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庞大的盈余被认为是蓄意低估日元的结果。但尽管后来日元大幅升值——这一点从上周日本央行决定干预汇市以压低日元就可看出——该国盈余仍在顽强地增长。

现在引起美国政府愤怒的对象变成了中国。

美国正确地认识到,在21世纪,自己的国际竞争对手是中国,这也是中国政府不愿屈服于美国政府要求的原因之一。但中国的不情愿还反映出了一些更有理的疑虑。

美国财长盖特纳上周在国会表示:人民币低估“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行业,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进口成本要高于其应有的水平”,由此导致国内消费偏低。

这一论断假定,名义汇率的改变会导致竞争力出现持久的调整,进而将缓和当前的全球失衡。但这两个假定都存在严重的缺陷。

关于第一个假定,中国人均收入仍十分低,年均收入约为3000美元,相比之下,美国为4万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正缓慢缩小,是因为中国新的开放政策吸引了高质量资本和管理,加之廉价的劳动力过剩,让中国极具竞争力。

换言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比重渐增,与人民币低估毫无关系。

此外,人民币即使升值,也改变不了中国的竞争地位。
 
中国最严峻的资源配置失衡,是劳动力利用率不高。中国的农民工资源,限制了工资水平上涨的速度——略高一些的工资将更多的劳动力吸引到繁荣发展的城市,进而限制了工资水平进一步上涨。

人民币一旦升值,这些限制将变得愈发明显,暂时丧失的出口竞争力将被国内工资下降所抵消。

因此,人民币升值除了极短期之外不会有什么效果,长期来看,还将伤害中国的劳动力。

第二个假定同样站不住脚。

诚然,政策制定者一直设法通过调整汇率来实现经济“再平衡”。日本上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尝试,但随着出口放缓,其经济走向繁荣,为80年代末出现的泡沫和之后的通缩式停滞埋下了祸根。

2008年,英镑贬值,但英国的贸易表现仍很糟糕。中国完全可以援引这两个例子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自己拒绝动作过大的理由。

由于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升值必然意味着美元贬值。

归根结底,将美国的汇率政策形容为美元贬值政策(而不是推动人民币升值)可能更准确些,它反映出的不是美国贸易困难,而是其债务过多。

美元一旦贬值,为支持美国金融体系而发售的各种国债的价值,按人民币计算都将大幅下跌。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看上去会十分可疑,像是一种违约。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美国应收回其保护主义腔调越来越浓的言论。美国人不应忘记,正是由于中国等债权国的雄厚财力,才使美国的财政刺激成为可能。

制裁只会让世界陷入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汇率动荡和利率冲击。

因此,美国最好认识到,美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此外,美国应与中国政府合作,推动中国国内经济亟需的社会保障和消费者信用改革。

(作者 简世勋 汇丰首席经济学家, 译者/陈云飞)

另据FT中文网9月21日报道,8名美国前贸易代表和商务部长恳请美国国会领导人,不要利用单边立法迫使人民币升值。

这封致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两党领导人的信函,是对国会有关如何以最佳方式与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辩论的最后一刻的干预。信函发出之际,恰逢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批评中国汇率及贸易政策之时。

联名致信者包括来自前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的美国贸易代表,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担任总统期间任职的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Mickey Kantor),坎特的继任者、1997年至2001年任职的查琳•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在小布什(Bush)担任第二任总统期间任职的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Susan Schwab)。

“我们与中国谈判的经验表明,通过立法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会促使中国加快汇率改革的速度,”这些前政府官员表示,“我们需要设法扩大市场准入,而不是威胁通过不合时宜的立法来破坏市场准入。”

译者/梁艳裳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