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一周年: 戒心与期望
信息来自:联合早报网 · 作者: · 日期:22-01-2011

(2011-01-19)
  去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至今已走过了一年的历程。它是中国发起的第一个多边自贸区,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年GDP达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超过4.5万亿美元的大市场。

  2010年前11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6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0.6%,其速度大大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245亿美元,增长33.6%,自东盟进口1386亿美元,增长47.5%。由此,东盟已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自贸区更是为广东省对东盟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前11个月,广东省对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25亿美元,大幅增长29.5%。其中,对东盟出口283亿美元,自东盟进口442亿美元,分别增长19.2%和37%。

  从统计资料不难发现,无论全国或广东,自东盟进口均超过对东盟出口,这无疑是中国对东盟示好的一番苦心。

  但数据并不能说明一切,中国东盟自贸区依然存在经贸之外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双方的经济贸易规模已经达到了很高阶段,对待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未来,下一步双方需要更大的政治意愿。

  整个南中国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但是围绕这一富饶的海域,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存在着主权争议。中国一直执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中国早已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提出“用非武力手段,维持现状,促进共同开发合作”解决南沙领土纠纷。但目前的状况却并非如此。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和“重返东南亚”,从南海至东海,中国的海疆出现了一系列突发事件与安全危机。人们发现,东盟国家似乎出现向美国一边倒的趋势。然而,如果拿南海与东海局势的发展对比,显然东南亚国家在对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平衡方面,要比日本谨慎得多。究其原因,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效应在起重要作用。

  与老东盟国家不同,中国与新东盟国家在半岛的合作更加气势磅礴,但也坎坷不平,主要表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GMS)上。

  GMS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涉及流域内的6个国家有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湄公河流域各国的争端,随着开发深度而逐渐增多。中国的发展理念是资源开发。然而,湄公河流域被中南半岛国家视为振兴本国经济的飞地,航行、发电、调峰、渔业多功能开发并举,功能之间互相克制,20年演化下来,上下游的矛盾冲突已到了临界点。冲突表现在水电利益博弈、渔业保护和河运问题:为解决中南半岛电力问题,1992年,中、越、柬、缅、泰和老挝等澜沧江—湄公河沿岸6国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出“湄公河干流水电站”规划,中国修建8座水电站,老挝、泰国、柬埔寨建设15座水电站,试图在6国之间建立统一的电力市场。然而,水电大坝改变水流规律,水中沉积物及营养物减少,鱼群的数量与种类大受影响;为解决澜沧江-湄公河通航问题,2000年4月,中国、老挝、缅甸、泰国签订了从中国思茅港到老挝琅勃拉邦商船自由通航的协议,次年4国商船正式通航。然而,航道改善工程的炸礁工程,破坏了鱼类繁殖的场所,这是河运和渔业的矛盾。

  大湄公河次区域处在中印之间,亚行的做法是形成一个基础设施的连续性,消除交通和贸易、非贸易的障碍,实现亚洲大合作。在大融合实现之前,亚行的策略是维护自然保护的多元化,近一半的资金和成绩评估机制,集中在9个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区中,均分布在湄公河,和中国在这个区域雄心勃勃的资源开发形成矛盾。

  基于经济上的理由,湄委会不得不在当前一些问题上和中国达成一致,然而舆论上的分化却愈演愈烈。与这股舆论并行的是,日美正深度介入湄公河流域开发。

  日本前年11月与湄委会4国及缅甸在东京举行“湄公河峰会”;去年3月,又与流域5国召开了第五届湄公河五国-日本高官会议(SOM)。两次会议均把中国排除在外,提出“绿色湄公河”概念,强调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湄公河次流域。

  美国也积极跟进。前年7月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后,美国与湄委会4国共同建立“美湄合作”新框架,将中、缅排除在磋商对象之外,主要合作内容是人文与环保;与炒作朝缅核关系形成对比,美国去年3月末与越南签署了越美核能合作备忘录,声称为中南半岛提供水电之外的替代能源。

  目前,中国在GMS高调推动“高铁战略”,以抗衡美国的“湄公河下游战略”。“湄公河下游战略”是美国重返东南亚的主要内容,如果美日果真为中南半岛提供水电之外的替代能源,那么,湄公河流域国家便能在中国与美日博弈中左右逢源、获益非浅。

  [林锡星 广州暨南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