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期德国企业凭借亚洲市场受益
信息来自:德国之声中文网 · 作者: · 日期:18-05-2010

2010.05.14 
 5月13日,德国经济亚太会议在新加坡开始举行。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德国企业靠着亚洲业务的蓬勃发展渡过了经济危机的难关。目前有约4000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印度投资的德国企业有2000家。

德国制造

亚洲:危机年景的稳定支柱

在两年前的德国经济亚太会议上,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贺斌杰(Jürgen Hambrecht)惋惜地指出,德国对亚洲的出口只占出口总量的10%。如今,德国对亚洲的出口份额有所上升:"经济危机当然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亚洲业务即使在危机年景也是一个稳定的支柱。德国对亚洲的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平均降幅。对中国的出口甚至有所上升。德国对亚洲的出口已经占到出口总量的16%。"

这个势头还在继续上升。贺斌杰同时还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董事会主席。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香港主管巴斯夫的亚洲业务,从那时起他成了一个亚洲迷。

德国作为出口大国在亚洲市场拥有极大的优势。德国的机械、汽车和化工产品在亚洲声誉极佳。但贺斌杰认为,德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技术将在未来获得巨大机遇:"比如节能建筑、电动车,用于汽车、家用电器和其他仪器的轻型材料,总之,就是节省资源的产品和生产技术。"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都意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是持久的,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必由之路。在环境技术领域世界领先的德国企业自然成了最佳的合作伙伴。

政治上难度较大

尽管潜力巨大,但德国经济界的亚洲业务进展并不理想。德国企业尤其抱怨在中国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这一趋势。另一个阻碍亚洲业务的问题是知识产权在当地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不过贺斌杰指出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偏见:"人们总是批评说,中国的侵权仿冒十分猖獗。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在全球都存在,不仅在中国。中国人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一种财富,因此十分积极地推动产品和技术的专利注册。"

尽管如此,中国以及另外几个亚洲国家对德国企业来说,仍是政治上难度较大的合作者。一些著名的德国企业因赞助北京奥运会而在国内陷入舆论压力。贺斌杰则依然坚信"以贸易促转变"的信条:"所有具有普世性的东西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讨论过程。我们不能说,明天的越南和中国必须和今天的德国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德国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每个国家都要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如果我们能通过贸易或在当地的生产给人们提供一个典范的话,我想这就是推动变革的最有效的动力。"

作者:张丹红/叶宣     责编:洪沙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