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
信息来自:经济研究 · 作者:张军 · 日期:03-04-2006

  6简短的结论

  在本文,我们给出了一个帮助理解转轨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概念框架和经验描述。在这个框架里,我们还特别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10年来所表现出的下降的必然性。简单地说,在我们的框架里,这个下降趋势大概可以由过度的工业化进程来解释。

  在现有的文献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已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并且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东亚经济的大量经验研究而再次引起讨论。但是,在转轨经济学 的文献里,虽然经济学家试图解释中国的改革为什么避免了产出的显著下降和经济的衰退,可是现有的理论基本上没有把中国的经济转轨、增长与工业化联系起来。 而我们之所以将工业化的问题纳入到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转轨方式的思维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越来越表现出静态的特征,至今尚不具备持续 的动态改进的力量,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转轨过程则又典型地表现为以新兴工业部门的进入和扩张为特征的持续的工业化过程。

  检验过度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量标是资本形成的速度。我们在本文对资本形成的经验研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中国的经济的确开始经历了资本-产 出比率的上升趋势,而且在过去的10年,我们在经验上没有发现动态效率的持续改善的趋势,相反,所估计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大约1992年以后出 现了显著的恶化。换句话说,改革后的中国经济在80年代经历了“增量改革”所创造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性改善之后,似乎开始表现出“粗放”增长的特征:相 对于产出的增长,资本的形成加快了。事实上,这也就同时给出了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趋于下降的深刻背景。如果这个增长的模式将持续下去的话,那么, 中国的经济必将面临东亚经济所面临的增长持续性的相关问题。因此,对于中国这个遵循“渐进主义”和“增量”式改革方式的转轨经济来说,挑战性的问题将不再 是逐步的自由化和市场化是否导致了经济的增长,而是增长将怎样避免过度依赖持续的工业化过程。

  参考文献

  W.Byrd (eds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under Refo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2.

  W.Byrd and Q.Lin(eds ),China‘s Rural Industry:Structure,Developmentand Refo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W.Byrd and N.Zhu,1990,Market Interact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W.Byrd and Q.Lin (eds ),China‘s Rural Industry:Structure,Developmentand Refo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K.Chen ,H.Wang,Y.Zheng ,G.Jefferson and T.Rawski ,“Productivity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1953-198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2:570-91,1988.

  W.Hallagan and J.Zhang,Excessive Entr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manuscript,1998.

  G.Jefferson and T.Rawski,“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ese Industry ”,Journalof Economic Perspectives,8:47-70,1994.

  G.Jefferson,T.Rawski and Y.Zheng ,“Growth,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in 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Change,40:239-66,1992.

  G.Jefferson,T.Rawski and Y.Zheng ,“Chines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Trends,Measurement and Rec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3:146-80,1996

  L.Lau and J.Kim ,“The Sources of Growth of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edCountries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992.

  D.Lo ,“Reapprai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 ‘s State-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1980-1996”,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3:693-718,1999.

  B.Naughton,Growing Out of the Plan:Chinese Economic Ref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V.Nee,“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 ,PropertyRights,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7,no.1,1992.

  L.Sabin,“The Qinghe Woolen Textile Mill,”in W.Byrd(eds ),Chinese IndustrialFirms under Refo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R.Solow ,“Technical Progress,Capital Formation,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2(May ):76-86,1962.

  M.Weitzman and C.Xu ,“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as Vaguely DefinedCooperative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8:121-45,1996.

  A.Young,“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NICs:A Cintrarian View”,NBER

  Working paper No.4482,1994.

  A.Young,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ssachuset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CXV,Issue 4(Number),2000.

  陈剑波,“市场经济演进中乡镇企业的技术获得与技术选择”,北京:《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36-41页。

  大琢启二郎、刘德强和村上直树,《中国的工业改革》,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新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国家统计局,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北京:《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1992,第?页。

  李京文、郑友敬、杨树庄和龚飞鸿,“中国经济增长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第15-36页。

  林毅夫、蔡坊和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和斯坦利。费希尔,《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